【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华民国史读后感
篇一:《中华民国史新论》读后感
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中的扭曲与失败
——读《中华民国史新论》有感
读了《中华民国史新论》,我对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中外关系和人物有了进一步了解。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多次的创新,以及这其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代中国在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进行了多次的制度创新。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变革与创新,体现了中国先进仁人志士为推动民族进步所进行的尝试与为此做的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之后的发展与变革做出了借鉴,这是走在时代前列,并领导和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然而,中国在近代制度创新中产生扭曲并导致最终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市民群体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主体,同时又是近代制度创新是主体和领导责任的承担者。但市民群体有其自身的缺陷:不纯粹性、分散性、保守性和妥协性、依附性、功利性等,这些特征使得市民群体对民主的误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点在于从西方引进的民主思想和理论以及观念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没有带给人们实际的民主实践的指导。从根本上说,它更多地只是给人们带来了民主的理想和观念,而且是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民主理念,至于中国应当如何实施民主的问题,在当时很少有人讨论,即解决的问题是要不要民主,而不是民主应当如何运作,以致在真正实行民主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民主,而是把它看做传统地方自治游戏的翻版!可以说,近代市民群体的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形式上的创新,而不是实质内容上的创新。
在公民文化方面,民国建立以后,君主专制政治虽然已失去了合法性基础,但是专制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依然存在;民主共和政治的合法性基础虽然以及取得,但是民主政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近代的公民文化和公民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这个格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制度创新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影响制度创新结果的,有一点非常重要:制度创新成本。制度创新是由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利交易关系组成的,这个交易常常是以互惠为目标,以互信和契约为基础。而中国近代制度创新是在国家——社会关系结构失衡的条件下进行,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创新成本十分昂贵,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国家——社会关系结构进一步失衡,形成国家强社会弱的格局。因此,其中的扭曲和最后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近代制度创新带有明显的“制度决定论”色彩,仅仅抽象地关注制度的“功效”与选择该制度的“必要性”之间的关联,而忽视了“功效”与实现该功效的种种必要条件的关联,基本上都是把西方代议制“移植”过来的。有意的制度模仿无可厚非,但也要适合当时的国情。这也是影响制度创新成果的一个因素。
可以笼统的说,近代制度创新的社会条件还不成熟,不成熟的制度创新不仅带来制度的扭曲和失败,而且常常带来社会动荡和失序。从这些因素中,我们能因此认为制度创新必须等到条件成熟时才进行,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深刻教训和经验。
篇二:读《剑桥中华民国史》有感
读《剑桥中华民国史》有感
最具伟力的民族,不是自傲,而是反省;最具创造的过渡,不在于千百万的积累,而因为真与新的发现。
—— 摘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五千年华夏历史,最混乱最复杂的当属民国时期,大小军阀混战,各国势力盘踞,内忧外患不绝,同时各种人物辈出,任谁都难以理清那些错综复杂大的关系。而近两三个周匆匆浏览完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感触很多,收获很多,也明朗了许多。 以其中的一部分举例说明。
蒋介石建立南京政府之后,南京十年时期是国家发展的黄金时代,抗日战争和内战更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 但这两段历史都有一个线索在牵引。国共两党之间始终存在冲突。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最初,经历了五次围剿,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之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几乎被消耗殆尽。长征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除了长征,别无他法。留在当地便是等待下一次围剿,开进西南也不可行。原地等待是不可能的,开进西南则会面临当地实力雄厚的军阀,所以他们选择了长征。这是人类史上一次壮举。但长征也不可避免地消耗了红军自身的力量。张国焘也在长征中逐渐暴露出分裂的企图并最终反叛,所以当红军到达陕北,剩下的人已经不多,战斗力也消磨不少。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蒋介石便想借此给毛泽东最后一击。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蒋介石没有完成这致命一击。
蒋介石派出张学良的东北军执行剿匪任务。张学良的军队并没有贯彻蒋介石的命令,反而停滞不前。张学良联合西安当地军阀杨虎城软禁了蒋介石长达数周。东北军中低级将领和士兵坚持要惩治不积极抗日的蒋介石,中国共产党部分人也持相同意见,准备暗杀蒋介石。蒋介石是当时的政坛巨擘,国家领袖,个人威望极高,是蒋介石的努力和不妥协使得中国开始在国际社会发挥大国作用,被美英承认世界大国地位。一旦失去蒋介石,中国将重新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抗日基本无望。因此毛泽东坚持保护蒋介石。西安事变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蒋介石不再坚持剿共,建立统一抗日战线,对红军和华东的共产党军事力量进行改编,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并没有在抗日战争中遭到很大打击,反而是发展了力量。10%的力量用于抗战,20%的力量用于对抗国民党,70%的力量用于扩张。唯一一次对日本人的打击是百团大战,但百团大战也使得中国共产党消耗了很多力量,过早地暴露了自身实力。
蒋介石的军队在正面战场发挥着作用,但是军事力量消耗很多。蒋介石坚持以空间换时间,吸引了日本的兵力,为美英等国尤其是美国战胜日本创造了条件,实实在在地起到作用。蒋介石深信自己很难打败日本,但也深信美国一定可以解决日本。所以他在等待,但他并没有不努力。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命令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原地待命,但是毛泽东没有执行命令,中国共产党军队此时已经开进了很多北方城市,而这些城市很多是靠国民党军的努力换来的。蒋介石命令还未撤退的日本军原地抵抗八路军,但是为时已晚。这样,中国共产党不但扩充了军队,也占领了地盘。 这也导致了蒋介石最后的失败。
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上,攘内先安外的主张完全正确。
一段抗战史读完,特别是国共合作历史的深层了解,心里突然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现在就充分地表现出来。56年后,两岸由于反对台独又走到了一起!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接连访问大陆,破冰曙光。 历史已然成为历史,真相亦不在,我们只以此为鉴,去粗取精,面对未来,不再犯同样的错。
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些改变历史的人,无非也只是一颗沙砾。跳开我们的宣传工具,抛开我们的传统教育,你悄悄地拨开那些迷雾,静静的还原那些历史。
篇三:剑桥中华民国史(上)读书 报告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读书报告
书目版本与简介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杨品泉等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X年12月。
《剑桥中华民国史》是一部由费正清主编的关于近现代中国史的高水平学术专著。视野全面、对经济史、文化史、经济制度史等全面、广泛的涉及,力求整体性还原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史实与史观结合紧密,理论观点清晰。但由于毕竟已是上世界80年代著作,受到当时学术水平制约,存在不少资料谬误。
主要内容
1. 中国近代化的源动力是“沿海中国”与外部世界主导的冲击相结合的产物,导致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分野。而占据主导的“内陆中国”则呈现反现代化倾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西方冲击下“内陆中国”不断反应的结果。
2. 袁世凯与中国第一次立宪 政治 时期是政治激进主义与社会保守主义交织的辛亥革命未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产物,袁世凯所领导的军阀势力同不成熟立宪政治的矛盾最终使立宪政制的构建失败,中国沦为军阀割据的时代。
3.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资产阶级兴起一起,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层面的现代化转型;彻底否定传统价值观的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传入做出铺垫;两者均为“对西方反应”的产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
4. 苏联促成了国民党松散腐败的结构与共产党的幼稚状态的联合,使得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与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汇合为国民革命,成功调动起了中国全社会的革命力量;由于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导致最终革命的结束。
问题: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中国的近现代社会转型,费正清的“冲突-反应”理论本质上属于文化冲突论,认为近代化是西方主导的一次文化冲突,实现了中华文明的转型。然而很明显,西方文化在中国殖民主义活动产生的负功能远远大于其正功能。因此,是否以结构功能理论,将中国近现代 历史 转型看作是国际环境变迁下的结构功能重组更为合适?(传统的统治结构、统治方法、社会原则重组后再次成为党治政权的基础)
个人感想:
1. 由于客观因素,《剑桥中华民国史》还存在有不少史实错误。但仍不影响其不同由于其它近现代史书的特点,将经济因素作为历史变迁的核心动力,分析政治变革背后的经济与文化动因。这一点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却难以做到。
2. 辛亥革命本身既是一次成功的“光荣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立宪革命。因人设法的传统在宪政建立之初就已经埋下,对后世宪政发展起了致命的破坏作用。宋教仁本人亦是破坏宪政的元凶。 【精编范文】中华民国史读后感word版本
3. 中国革命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立中央集权与政治民主化的内在矛盾。中国的经济 地理 状况使得中国必须建立中央集权,而中国的政治地理状况又决定了北京为中心的集权政府是反民主化的;这一内在矛盾贯穿了近现代革命历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