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这里的愚就是愚昧,弱就是卑怯。
国民的愚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愚昧的受压迫者。
代表人物是《祝福》里的祥林嫂,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
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终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
祥林嫂们被封建思想毒害,甘于受压迫,也无力反抗,只是逆来顺受,任人摆布,纵然背井离乡,纵然凄惨死去,也从不会、不敢对压迫他们的统治者、压迫他们的封建礼教思想说个不字。
二是卑怯的精神胜利者。
代表人物是《阿Q正传》里的阿Q,他欺软怕硬,打不赢了就承认自己是虫豸,当赵太爷的大棍和假洋鬼子的手杖高高举起之时不躲不逃耸了肩膀等着挨揍。
在县大堂可以站着说他偏要跪着说等等之类。
他的卑怯正体现在他的精神胜利法里,儿子打老子,君子动口不动手,被人欺负后,他不是反抗,而是代以忘却和怒目主义。
他从赌场回家打自己的嘴巴,他对小尼姑的肆意戏弄,他和小D的龙虎斗等等,全是卑怯的具体表现。
此外,还有鲁迅常常进行针砭的中庸、调和、敷衍、苟活、爱面子等等,其内核实质也是卑怯。
三是迂腐的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是《孔乙己》里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唯一的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人。
他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忘却读书人的身分,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甚至沦为窃贼还在声辩窃书不能算偷。
还有《白光》里的陈士成,连考十六回还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除了读书,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
他们这些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被八股文禁锢了思想和心智,满口之乎者也,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甚至当生存成了问题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2)。
他们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这次不中,下次再考,然而,他们最终的结果却是像孔乙己一样无声无息的被社会所抛弃。
二、麻木冷漠的看客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系列的看或者被看模式的小说,如《药》、《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采薇》等。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看,只有一种人物关系,就是看别人或者被别人看。
那些目光呆滞的看客,那些欢呼叫好的看客,透露出的麻木,是冷漠。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3)这种麻木冷漠的现象,在鲁迅的小说里比比皆是。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
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
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在《祥林嫂》中,对于祥林嫂的再嫁,周围的人们采取的是奚落、不屑的态度;对于阿毛被狼吃掉,女人们开始是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分明是用祥林嫂的悲惨,来旁证她们生活的幸福,在付出廉价的同情的同时,收获巨大的满足。
然而就是这廉价的同情也不是长久的,但不久,大家也都听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看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
(4) 她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是出于内心同情,她们把祥林嫂作为寻找开心、寻求刺激的对象,她们把自己的快乐、刺激建立在祥林嫂的痛苦之上,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
小说《药》中的夏瑜被斩首示众时,那些围在周围,兴致勃勃看客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他们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夏瑜牺牲后,没有人想过他为什么死,为谁死,他的死成为那些茶馆里的茶客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革命先驱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三、未曾磨灭的脊梁当然,旧传统也不都是劣根性,劣根性也并不能真正笼罩到每一个民众。
鲁迅先生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
如1920年写的《一件小事》中,作者通过记叙我与车夫对待那个跌倒的老女人的不同态度,呈现了一个普通车夫的形象,以我一个知识分子的渺小衬托了车夫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高大,赞扬了普通劳动人民身上依然保存着的关心他人疾苦的最朴实的人道主义的美德。
《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的身上,充满着童贞、聪颖、智慧、机敏,充满着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所应具有的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全部灵性。
《社戏》则为我们塑造了双喜、桂生、阿发等一群头脑灵活,纯朴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这里有胆大心细的双喜,有最先提议吃罗汉豆的桂生,还有主张偷自家罗汉豆的阿发,他们头脑灵活,纯朴可爱,聪慧善良,在他们身上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
1934年9月,鲁迅在完成《非攻》一个月后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中国的脊梁以《理水》之禹、《非攻》之墨子为代表,重点写了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积极奔走、一心为大众、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高尚人物。
在鲁迅看来,这些健康的特征,将会替代原来的国民性缺陷,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础,他们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才是中国的脊梁。
从先生逝世到现在,70多年过去了,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今天,饱经灾难的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昭示着它的强大。
然而,我们民族踏上崛起之路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看到先生几十年前,呐喊过,指出过的劣根性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反思我们国人的整体素质,仍有十分的必要。
这应该是我们今天研读鲁迅作品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1] 鲁迅,《鲁迅精选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 顾振彪,《解读呐喊・朝花夕拾》[M]。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3]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钱理群,《鲁迅小说。
孤独者》[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5] 张秀枫,《鲁迅杂文精选》【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口语小说《狂人日记》。
这段话收录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本的材料袋中,至今背起来照旧朗朗上口。
那也是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
感到有趣又难懂,简略的文字却又富含着深意,让我们这些当学生的又爱又恨。
在小学和初中时不可防止的为了考试而背参考书上对鲁迅文章的解析,而真正测验理解感触鲁迅笔下的文字还是在这次的专题浏览中。
在《少年闰土》中,我初见闰土时对他映像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头上戴一顶明晃晃的银项圈。
在与闰土相处的期间,闰土给我讲了很多我所不晓得和不懂得的货色,侧重写了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和看跳鱼儿四件事,闰土机警英勇,见多识广,朴实活跃的一个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而文中的我是大户人家的少爷,书香门第,抬眼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像井底之蛙,眼见被约束在角楼中,憧憬着农村丰盛多彩的生涯。
可是在多年后,当我再次见到闰土时,他已大不雷同了,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像他的父亲一样,四周肿的通红。
,而当闰土见到我时,已不再是幼时那种可以同等的毫无顾及的游玩的小搭档了,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
他的立场终于恭顺起来,明显的叫道老爷。
在童年时的鲁迅想要向劳动听民学习的欲望再到闰土的改变,这种改变,让鲁迅大不能接收。
当时的社会思惟和封建礼教制度摧残了童真纯粹的闰土,使得鲁迅和闰土间构成了一道厚实的隔墙。
而当鲁迅看到宏儿和水生的青梅竹马,犹如鲁迅自己当年和闰土般的摸样时,不禁得发出感叹,生机他们新的一辈能够攻破这种落后的封建思维。
暴露出了鲁迅向被毒害至深的中国旧社会国民的痛心嘶吼。
中国假如不从基本上转变落伍的轨制将永无翻身之地可言。
再来说说看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有两个个女性人物值得咱们留神。
一是《祝愿》中的祥林嫂,二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