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化学品仓库火灾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莱茵河是欧洲第三大河,流经欧洲数十个国家。
1986年瑞士巴塞尔附近的Sandoz化工厂发生火灾,有10~30吨农药及至少200公斤汞流入莱茵河,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净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
上游立即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等沿岸国家发送污染事故警报,关闭沿河自来水厂,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
此次事故促使法国、瑞士、德国共同成立工作组以改进和完善信息交换系统和紧急联系机制,并就防止莱茵河污染事故和减轻污染损害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达成协议。
同时欧共体要求成员国向欧盟委员会上报重大污染事件,用于建立重大事故灾害数据库,主要包括事故起因、经验教训以及预防措施等。
■多瑙河流域金矿处理池破裂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流经欧洲18个国家。
2000年,多瑙河支流蒂萨河发生过一次突发性水污染事件,10多万升含有大量氰化物、铜和铅等重金属的污水冲泄到蒂萨河,最终流入多瑙河,造成下游长达500多公里严重污染,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均受到影响。
事故发生后,在收到罗马尼亚政府的预警通报后,匈牙利政府迅速采取预防措施,下令立即关闭以蒂萨河为饮用水水源的所有自来水厂,大量张贴公告告诫住在蒂萨河沿岸城镇的居民注意防范。
保加利亚告诫居民不要购买产自多瑙河的鱼。
同时各国加紧治理各自境内的污染源,建立短期和中长期的计划,加强河流污染预警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严格水质检测制度,及时准确地对水样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世界重大水污染事件■■水俣病事件1950年,在日本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现大批精神失常而自杀的猫和狗。
1953年,水俣镇发现了一个怪病人,开始时步态不稳,面部呆痴,进而是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
1956年又有同样病症的女孩住院,引起当地熊本大学医院专家注意,开始调查研究。
最后发现原来是当地一个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有有机汞的废水排入水俣湾,使鱼中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
1972年日本环境厅公布:水俣湾和新县阿贺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两岸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中妇女比男士多,患上此病,则全身骨骼疼痛,不能行走,故取名为“痛痛病”。
经调查,这是一种镉中毒事件,起因是附近的电镀厂、蓄电池制造厂及熔接工厂或因采矿工业含镉之废水未经适当处理而径行排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化工厂事件1986年位于莱茵河上游的瑞士一座叫做桑多兹的化工厂仓库失火,有10吨杀虫剂和含有多种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水流入莱茵河,其影响达500多公里。
■■金矿事件2000年,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一座金矿泄漏出氰化物废水,流到了南联盟境内。
毒水流经之处,所有生物全都在极短时间内暴死。
流经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联盟的欧洲大河之——蒂萨河及其支流内80%的鱼类完全灭绝,沿河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这是自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来欧洲最大环境灾难。
■■疾病来自水林林总总的水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正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是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2—3升。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体温调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来完成。
我们的正常生理活动正受到水污染的威胁,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介绍说,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被疑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我国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水污染造成的疾病具有一下特征:一是渐进性,各种有毒物质在体内缓慢积累直至发病,因时间长不易察觉,更具隐藏性。
二是不易分解。
大多数毒性有机物及所有重金属在体内无法被分解和代谢掉,只能在人体内长期滞留,不断积累。
三是易于体内积累。
重金属一旦进入体内便与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难以代谢掉的化合物。
水污染可能导致这些疾病:癌症——亚硝酸化合物、三氯甲烷肝病——工业废水及农药所含的毒性有机物、重金属等结石——高硬度的地下水心血管——高含量的无机盐痴呆症——金属铝等骨骼症——重金属镉造血系统疾病——重金属内分泌紊乱——毒性有机物、高含量的无机盐、重金属等吉林石化爆炸产生的污染物硝基苯和苯都属于非重金属类污染,硝基苯浓度超标,会破坏血液系统,损伤肝脏、肾脏,长期低剂量饮用,会造成慢性损伤,长期大剂量饮用,会造成急性损伤。
而苯造成水源污染的情况很少,一般都是空气污染,同家居装修时,家具、涂料产生出的苯的危害都是一样的,有致癌的可能。
有关专家建议:以后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减轻、降低饮用污染水,在饮食上吃一些富含维C的食物,因为这种物质对人体有解毒和保肝的功效。
成人一天吃500克以上的新鲜蔬菜以及200克以上的新鲜水果才能达到人体所需维C量,此外,再补充些维C药丸,效果会更好。
(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
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
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
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
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
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
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
午夜,座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
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
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
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
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
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入膏肓。
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
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
博帕尔的这次公害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因事故性污染而造成的惨案。
德国曾经在对待水资源以及环境方面有过什么特别的教训和经验吗?A:我们曾经在20世纪的20年代、30年代和50年代都犯下大错,那就是将许多德国境内的河流都改建为运河,依照人为的需要改变其流向等等自然属性。
这种做法极大地破坏了河流本身的生态,不过,这项工程让当时的德国政府花了不菲的价钱,讽刺的是,后来我们又花了更高的价钱把这些“运河化”的河流加以复原,好让它们看起来更自然一些。
这在我看来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在水环境管理方面,注重以流域为单元的水量水质综合管理。
法国根据1964年颁布的水法,法国将全国分成六大流域区,这就是塞纳河-诺曼底流域(Seine-Normaidic)、罗纳河-地中海流域(Rhone-Mediterraueau)、莱茵-莫斯流域(Rhine-Meuse)、阿尔图瓦-皮卡底流域(Artois-Picardie)、卢瓦河-布列塔尼流域(Loire-Bretane)和阿杜尔-加龙河(Adour-Garonne)流域,每个流域设立水管局,具体负责流域区的水资源规划管理工作。
新华网柏林2月6日电(记者王东)据德国《萨克森报》报道,流经德国东部和北部的易北河污染情况已经相当严重。
去年秋天,专家们在考察易北河时发现鳗鱼体内不同程度地含有剧毒的六氯苯成份。
六氯苯属于氯碳氢化合物,作为植物保护剂已从1981年起在德国禁止使用,因为它明显超过食品卫生法所规定的界限。
萨克森州水源质量监控处主任海因里希·赖因克对《萨克森报》说,污染源很可能来自设在捷克共和国拉贝河畔乌斯季(USTINADLABEM)的一家化工厂。
在过去几年中,德国已经为该厂提供了大约150万欧元的治污资金,但是污染情况至今仍未有多大改善。
:德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污染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A:我想应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尾声。
当然二战以后的工业发展也对环境造成了伤害,但都不如一战前工业迅速增长时那么剧烈。
限于技术和意识的原因,在一战前夕的德国工业普遍缺少过滤设备和净化装置。
当时还有不少德国居民是直接从河流中取水饮用的,工业污染河流而造成的传染病很快就在人群中蔓延。
人们在不断死去,这促使了后来情况的转变。
如果不是大批人死去,我真不知道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多久。
我本人主要成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柏林的河流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的泡沫。
但那个时候的污染,已经不像是一战之前的完全是重工业污染,民用水污染的问题也出现了。
Q:从污染到治理,德国一共花了多少年的时间?A:这花了我们很漫长的时间,确切地说,是20~40年,建造从南到北的输水工程和水净化工程。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仅仅是追求一次性对水的使用,那么这花不了多少时间,但还需要建设配套的水资源净化工程,这就会花去比仅仅利用水资源要多得多的时间。
仅有水的输送,而没有水的净化治理,这是我们都需要避免再犯的错误。
当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天在柏林这样的大城市,有大约40%左右的循环水,已经是不需要进行特别过滤的干净水源了。
莱茵河是欧洲最大河流之一,一共流经9个国家,流域生活着大约5000万人口。
上世纪早期至中期,工业化发展的狂热使人们忽略了对这条欧洲母亲河的保护,污染严重侵害莱茵河生态环境,以至河内鱼虾绝迹,甚至一度得名“欧洲的下水道”。
频发的环境事故终于唤醒民众、企业和政府。
以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为代表,莱茵河流域各国建立并不断完善协作机制,严肃律己,互通信息,整治污染。
环境灾难惊醒莱茵河畔在20世纪工业化发展热潮中,莱茵河周边兴建起密集的工业区,尤以化工和冶金企业为多,河上航运也迅速增加。
从1900年到1977年间,莱茵河里铬、铜、镍、锌等金属严重聚集,河水已经达到了有毒的程度。
自20世纪50年代起,鱼类几乎在莱茵河上游和中游绝迹。
作为下游国家,荷兰的饮用水和鲜花产业也因来自德国和法国的工业污染而损失严重。
1950年,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和瑞士在瑞士巴塞尔建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该委员会下设若干工作组,分别负责水质监测、恢复莱茵河流域生态系统、监控污染源等工作1、化学品仓库发生火灾引发灾难性事故巴塞尔位于莱茵河湾和德法两国交界处,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瑞士的化学工业中心,3大化工集团都集中在巴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