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法翻译

词法翻译

绪论一、翻译小史:学史以明智,翻译亦如此。

据《圣经》记载,人类的祖先们曾经说同一种语言,在足以强大的时候,想要建造一座通天塔(the Babel)上天,从而激怒了上帝。

上帝盛怒之下,摧毁通天塔,将人类分散到世界各地,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种族和不同的语言。

此后,人类各民族间的交流就要靠翻译了。

事实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的历史都是源远流长的。

1.中国翻译史简述中国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最早的传译之事可上溯至西周(C.1100-771B.C.)之前。

“《礼记•王制》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寄、象、狄、译都是指通译言语的人。

”(毛荣贵,2002∶3)翻译事件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历史上翻译影响社会发展最大的有三次翻译高潮。

1)汉唐时期佛经的传译:西汉张骞;东汉安世高;时至唐代,佛经翻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玄奘(600-664)先后主持译出经论75部1335卷1300万字佛经,占唐代新译佛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关键词:佛经,梵语,安世高,支谦,玄奘)2)明末清初西欧科技翻译: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60)组织翻译了相当数量的西方天文、数学、水法、测量等方面的著述;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测量法义》。

力图使国人能借鉴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或科技,从而富国强民。

3)清末民初西方思潮的翻译:严复《天演论》(T. H.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and Nations);康有为、梁启超、林纾(林琴南)、王国维等。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文艺理论、苏俄及各国的进步文艺作品,如鲁迅、瞿秋白等。

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前和文革中以俄语为主,改革开放后以英语为主;我们几乎所有学科的理论框架、术语都译自英语;西方文化进入我们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来自翻译。

2.西方翻译史要略西方翻译史可以简要地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翻译,近代翻译和当代翻译。

1)古典翻译(公元前三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3-14世纪)。

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 前65年-前8年),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著名的诗人、批评家,代表作有《诗艺》等。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前43)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

总的来说,西方的古典翻译活动主要围绕圣经进行。

比如公元前三世纪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就翻译的《圣经•旧约》后被称为《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公元405年,哲罗姆(St. Jerome)对照希伯来原文翻译出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The Vulgate),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中世纪时,由于宗教势力的加强,教会神职人员纷纷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翻译《圣经》,以使普通老百姓也能读懂《圣经》。

14世纪80年代,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翻译了《圣经》,《圣经》的英译本就此问世。

1611年,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同意的钦定本《圣经》正式问世。

当然,古典翻译活动除了圣经翻译以外,还翻译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科学等名家著作。

至文艺复兴时期,圣经翻译和古典文学作品和其他人文科学著作的翻译达到了一个高潮。

近代翻译时期主要是从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翻译的规模虽然不比文艺复兴时期,但是翻译的题材不再局限于圣经或文学翻译,而是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同时,翻译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翻译活动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是翻译的时代。

自二战以来,翻译的区别性特征是国际交流系统、结构、机制的复杂性。

这一复杂性涵盖了政治、商业、科技、军事、文化等各领域。

由于社会越来越灵活多变,新的国际化越来越深入,在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中便会越来越感到问题的尖锐。

因此,翻译所覆盖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新形式。

这一发展也是由于曾一度占上风的圣经和文学翻译受到了专业领域翻译(specialist translation)和专业会议翻译(interpretation of specialist conferences)的挑战。

而且随着联合国的建立,确定英、法、汉、俄、阿拉伯语等六种语言为其官方语言,翻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同时翻译的发展也呈现了与前两个时期不同的趋势:全球化(globaliz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和技术化(technologization)(Wilss,1999∶181)。

我们说读史以明智,了解翻译小史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翻译决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问题:一、翻译同民族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二、翻译活动很大程度上受意识形态操控;三、翻译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手段。

二、翻译的目的、任务和意义:简而言之,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国际交流(通天塔的故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国际事件,如果没有翻译,将会一事无成;在后现代和全球化的语境下,翻译不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所需,更成为弱势文化表达政治身份的重要途径。

2006年的统计表明,欧盟一年翻译总额接近30亿欧元。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市场和翻译研究同样日趋活跃。

作为人类历史上可能最为复杂的活动(In fact, I.A. Richard (1953) has claimed that it is probably the most complex type of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smos.),翻译主要依靠人工进行。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机器翻译能否取代人脑翻译?至少在看得见的将来,软件只能起辅助作用;同时,翻译也不是依靠查词典对应意义能够做好的。

换言之,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智力劳动,有时还需要灵感活动,不是词汇的排列组合活动。

翻译学习的内容很多,包括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我们将侧重翻译实践,掌握基本的翻译翻译方法和技巧;从翻译途径来看,包括口译和笔译,我们侧重笔译;从体裁来看,包括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我们侧重后者。

我们这门课程叫做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两大部分。

三、翻译的定义、性质和标准A.翻译的定义:尽管关于翻译的专家定义多种多样,但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B.翻译的性质:主要有“科学论”、“艺术论”和“科学艺术论”等说法。

“科学论”主张翻译是一种科学;“艺术论”主张翻译是一门艺术;“科学艺术论”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近年来,建立翻译学的呼声和努力日渐增强。

C.翻译的标准: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smoothness, and elegance) :是中国关于翻译标准的经典论述。

2.瞿秋白“概念等同”:1931年在给鲁迅的信中说:“我的意见是,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德俄日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3.傅雷: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4.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评:钱钟书的“化境”说,与博氏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说法不一,但精神实质无异。

其独到之处,难分轩轾。

5.许渊冲:扬长避短,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许渊冲教授在1984年出版的《翻译的艺术》一书中,独树一帜,发表了新的翻译观点:“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文的优势,可以当作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可以不发扬译文语言的优势,但发扬了译文语言优势的却是更好的翻译。

是否符合必要条件是个对错问题,是否符合充分条件却是个好坏问题。

”什么是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呢?请看许渊冲举的两个译例:1) -“How much did you suffer?”-“Plenty,” the old man said. (T he Old Man and the Sea)-“你吃了多少苦呵?”-“一言难尽,”老头说。

2) -“Hyde Park you said,didn‟ you?I‟ll be there t o cheer you.”-“It‟s a promise,” he said.(Betrayed Spring)-“你说海德公园,是不是?我准来给你打气。

”-“那就一言为定啦。

”他说。

6.思果:信、达、贴7.Alexander Fraser Tytler: 3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8. Eugene A. Nida: similar or equivalent response or effect; dynamic equivalence四、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 理解准确、表达通顺。

A. 理解准确:“理解”的内容:词义、语法、逻辑和文化背景;“理解”的方法:通读原文,把握context.I.词义:词义离不开语境,切忌望文生义。

J.R. Firth: Each word is a new word in a new context.1. If you can neither receive nor bestow benefit, you‟d better leave that company.如果你交的朋友对你无益,你也不能对他有所帮助,你最好马上离开他。

2. He should know better than to quarrel with his bread and butter.他不应该笨到同自己的衣食父母作对的地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