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考场作文语言如何创新

谈考场作文语言如何创新

谈考场作文语言如何创新陈秀东兰印岭武清区河西务镇初级中学谈考场作文语言如何创新一、巧用修辞添魅力。

1、连词写话强化运用修辞的意识。

2、观察景物,培养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

二、巧用诗句、名言、佳句添文采。

1、通过填空训练培养学生使用诗词佳句的语感。

2、套用诗词名句使语言更凝练。

三、巧用描写出生气。

1扩句练习——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2、抓特征,巧幽默——让语言多点生活气息。

四、活用歌词出情趣。

1、积累运用歌词,使语言生动形象。

2、改写歌词,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谈考场作文语言如何创新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的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

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

很多改卷老师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

”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的追求,考试中熟练的“包装”一些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会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好的成绩。

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功夫要下在平时。

下面谈谈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的。

二、巧用修辞添魅力。

修辞是一种具有冲击力,富有实效性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得好可以达到化粗糙为细腻,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用好修辞,不落俗套,能给文章凭添几分亮点,引起判卷老师的重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学生运用修辞。

1、连词写话强化运用修辞的意识。

第一步:出示练习,展开联想:用“遥望”、“繁星”、“闪烁”三个词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两种修辞格。

第二步:自由写作后,读学生范例:天刚朦朦亮,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遥望静谧深邃的夜空,繁星满天。

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好象在向我们眨眼睛。

我真想把这星星摘下来,当作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第三步:组织学生评议:“一颗颗星星好象在向我们眨眼睛”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我真想把这星星摘下来,当作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夸张大胆,语言新奇,创造出优美宁静的意境。

2、观察景物,培养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

第一步:大屏幕打出“月下美景”,播放古筝曲,出示练习;古代的不少文人墨客以“月”为题吟诗作画。

认真观察画面,写一段话,注意恰当运用修辞。

第二步:自由写作后,读学生范例:夜阑人静,清风习习,略带一丝寒意,月亮发出清澈的光,给月下的树木披上一层银纱。

树木象婴儿般偎依在月光的怀抱里,静静地聆听月亮的低诉。

这样的美景给夜晚凭添了几分幽静。

月亮也被风中摇摆的树木感染了。

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在云朵中缓缓穿行。

这样的景色怎么步让人陶醉?第三步:师生共同评议:这段话仅一百多字,就六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一处运用反问,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

这样神采飞扬的文字,运用到作文当中,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巧用诗句、名言、佳句添文采。

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历来具有表达精练、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

引用得好,往往有助于表达的精练和生动。

在考场作文中若能恰当借用,必能使文章神采飞扬,意蕴深刻。

平时我们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通过填空训练培养学生使用诗词佳句的语感。

我们曾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填上恰当的诗词使上下文语气贯通,内容协调一致。

我国古典诗歌内涵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着这优美的诗句,谁不为江南如诗似画的美景而陶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哪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夜夜梦回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在记忆的海洋中找寻精彩的诗句。

信手拈来,就成为了一段精彩的文字。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语感,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学生们在考场上如能灵活运用,一定能给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

一位学生在一次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到:“与古典交流,感受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公无私的精神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与古典交流,是杜工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淋漓尽致的抒怀;与古典交流,是“西北望,射天狼。

”遥遥一指的洒脱与豪放;与古典交流,是“欲将心骨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伯牙的无助与悲哀;与古典交流,是夸父逐日的执着,与古典交流,是后羿的张弓弩发;总之,与古典交流,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斗志。

”这段话多处引用散文诗词中的名句,语言焕发出光泽,激发出魅力,读来累累如贯珠,辞采华美而自然流畅。

小作者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古今的豪情,使文章意境恢弘,同时也把自己对古典文学的那份情有独钟的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既展示了小作者的文化底蕴,又展示了迷人的灵动风采。

这样的作文自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2、套用诗词名句使语言更凝练。

名言警句除了直接引用外,还可以套用、活用。

著名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从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中蜕变而来的。

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也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套用改写训练:1、改写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2、改写名言:最严重的浪费就是对时间的浪费。

3、改写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样的经典句子,学生只要用心稍作变动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就会成为作文中的亮点。

一位同学在一次以“礼物”为题目的作文中,抨击了请客送礼这种不正之风,结尾写到:“礼物诚可贵,廉洁价更高”。

语言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人深省。

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套用例2的名言,写出“最值得关注的就是2008年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还有的把目光转向了“上海世博会”、“两伊战争”等焦点。

在改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写作的技巧,也提高了思想境界。

还有一位沉迷网吧的同学,在《话说网吧》的结尾,巧妙的套用到“网吧我所欲也,书店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网吧而取书店也。

”这段“名言”,巧妙的表达了一个迷途少年的心声,并且已成为了他的座右铭,鞭策着他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

这对他可谓“一箭双雕”,终生受益。

三、巧用描写出生气。

描写就象美容师手中的画笔,能把你的文章打扮成丰姿绰约,楚楚动人的少女。

巧用描写,能够使文章“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维妙维肖”,使读者有亲临其境、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如历其事的感觉。

1、扩句练习——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练习一师:观察中午放学后妈妈在干什么?生:妈妈在炒菜。

师:这只是告诉了我们情节。

能否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妈妈炒菜的动作、神态、炉火的情况、菜的味道写出来?生(修改、增添):刚一进家门,妈妈就忙个不停。

炉火烧得通红,油煎得滚热,活鲜鲜的小白菜往油锅里一倒,爆得脆响。

铁铲翻动,铁锅抖起,两分钟后菜出锅了。

油灵灵,香喷喷,馋得我直流口水。

师生评议:“翻动、抖动”写出了妈妈的动作;“炉火烧得通红,油煎得滚热”描写了细节,“活鲜鲜、油灵灵、香喷喷”写出了菜的色、香、味。

教师总结:掌握了描写这种方法,语言就会生动感人,人物形象也会丰满起来。

练习二师:观察一个同学走进教室的动作,把它写出来。

生(1):他象子弹一样嗖的蹿进来。

生(2):他一步三摇的走进来。

生(3):他轻轻地走进来。

师:三句话刻画了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人物内涵比较丰富。

假设他进来的时候正遇到了班主任老师,他的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生(1):他象子弹一样嗖的蹿进来,抬头看见老师正站在教室的后面,他的脸立刻涨的通红,向同学做了个鬼脸,溜到自己的座位上。

……这样的练习必然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评议、修改,就能让学生逐步的掌握使人物鲜活起来的技巧。

2、抓特征,巧幽默——让语言多点生活气息。

生活中,幽默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幽默的语言则代表着一种智慧。

作文中多点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你的文章多少有点“不正经”,那么你的文章就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更能吸引读者。

练习一师:试用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你熟悉的同学的外貌。

生(习作、展示):新班头“海拔”不高,3的开方不足,2的开方稍有余,身材却率先进入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行列。

他有点少年老成,大概是脑袋太聪明的缘故,头顶是草木稀疏,更显其老气横秋。

幸亏班头的发型是“农村包围城市”“地方支持中央”结构,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倒也不给人以萧瑟之感。

师生评议:文段中,对班头的外貌描写时,运用了“海拔”、“身材先富起来”、“顶是草木稀疏”等一些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同学们要注意借鉴。

练习二师:试用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下考试后你的心情。

生(习作、展示):“这个星期好不顺利啊,先是物理“阴沟里翻船”,紧接着是数学“大意失荆州”,让我本想在初三年第一次会考中“一鸣惊人”的计划彻底“流产”了,呜……很怀念上周五的我,化学97分的成绩使我傲视群雄,遥想当初,何等威风,嗨!如今可是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师生评议::语言诙谐幽默,旧词新用,格调清新,意蕴深厚。

四、活用歌词出情趣。

流行歌曲旋律清新明快,用词用语脍炙人口,表现了当代社会五彩斑谰的生活与大自然的美好景致。

它以特有的优势占领了中学生的课外生活天地。

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精炼准确,且运用了诸如:比喻、夸张、通感等许多文学手法,很多句子来源于词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描写得相当细腻,其中往往凝聚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果引导学生恰当的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积累运用歌词,使语言生动形象。

歌词涉及的内容广泛,写理想的,歌颂奉献精神的,赞美教师和军人的……我平时注意让学生分门别类的积累,并鼓励学生把这些自己感兴趣的歌词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

一位同学在考场作文《蓝色的蜗牛》的开头中写到:“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寻找到底哪里有蓝天。

”结尾写到:“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撑着也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总有一天我要属于我的天。

”在这两个部分,他恰当的引用了周杰伦的《蜗牛》中的歌词,把自己的家比作了蜗牛的壳,既突出了自己对音乐的挚爱,也写出了自己对家的难割难舍,将矛盾的情感完美的统一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

宁愿忍受着家带来的重荷,也不愿将它遗弃。

文章以歌词开头,又以歌词结尾,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改写歌词,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歌词大多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节奏起伏,富于乐感。

作文中如能对歌词加以改造,一定也能使你的文章具有音乐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我曾经作过这样的专项训练:《爱的奉献》: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仿照这是…这是…这是…这是…只要….将(就)…以“环保”或其他内容为话题写一段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