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


外伤受风---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4)风为百病之长:
长,首也。风为百病之长是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
①风邪有兼邪同病的特点. ②风邪致病广泛.
Hale Waihona Puke (二)寒邪1、寒邪的概念
寒——冷也,指气温的下降,---冬季主气. 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外寒病——感受外界的寒邪为病。
外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1、气候反常: 久旱酷热 水涝 滋生疠气 湿雾瘴气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空气 滋生 水源 污染 发病 疠气 传染 食物 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预防失当 疠气传染性强 人触之皆病 疫病流行 隔离不好
发病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疠气的发生与疫病的 流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
燥性干燥 吸水伤津
感受燥邪 燥性涩滞
皮肤官窍 鼻干咽燥 失于滋养 口唇燥裂 皮肤干燥 皮肤粗糙 津不载气 痰少难咯 组织失泽 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 喜润恶燥 开窍于鼻 外合皮毛
肺阴受损
燥邪伤人 自口鼻入
燥易伤肺
干咳少痰,痰粘难咯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减退---畏寒. 喜暖
内寒 阳虚气化减退,阴寒产物积聚---分泌物. 排
冷 泄物澄沏清
外寒内寒区别
外寒---易伤阳气---产生内寒.
内寒---卫外低下---招致外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性冷,凛冽冰凉,性质属阴---寒内阴邪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 鼻侵入人体的而发病的病因。如六淫、疠气。
一、六淫
1、概念: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 候。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
六气异常——太过或不及 非其时而有其气 对人体有害
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六——指六气。 淫——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
湿性
湿留肌肉 筋脉关节
四肢酸重 (着痹) 关节疼痛 固定不移 肌肤不仁
秽浊不清---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 面垢眵多,舌苔厚腻 湿疹浸淫,潮湿不净 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
(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 滞。
湿性粘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粘腻停滞的特点。
①症状的粘滞性:
湿邪致病--多见到粘滞不爽,粘滞不清的症
热性属阳--- 高热、恶热、面赤脉洪数
热邪迫津外泄而汗出 消灼阴津 热邪伤人
口渴喜饮,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壮火食气
气随津脱 气虚:体倦乏力少气懒言
(2)热(火)性炎上:
热性似火 头痛、耳鸣、
风热上壅--燔灼焚焰
痛 蒸腾炎上 阳明热盛--齿衄、唇口糜烂
咽喉红肿、疼
(3)热邪易生风、动血:热邪易生风、动血, 是指火热之邪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
包括
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的学说。
二.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1、询问求因法:详 细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 关情况,推断其病因。
2、辨证求因法:即 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 因。——“辨证求因”是 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三. 病因的分类:
阳—风雨寒暑
《内经》分类法 阴—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缩,牵引样的特性。 感受寒邪---“寒则气收”---气机收敛闭塞 病在肌表---腠理收缩,汗孔不开---无汗 病在经络---筋脉收引,气血不通---关节屈伸 不利,拘挛作痛 伤阳 寒邪致 病 凝滞 伤阳---加重寒凝.收引 寒凝
收引
热-----多为外感 火-----常可内生
外热内热互相影响:
阳盛则阴病 外热 外热损伤阴液 阴虚易招热入
内热虚证
感受风、寒、湿、燥、暑之外邪或情志刺激,或气
机郁阻,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形成火热证候,故又有
“五气化火”、“五志化火”、“气有余便是火”
之说。
2、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
状-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
②病程的缠绵性: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致病多反复发作,或 时起时伏,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性趋下,湿类于水, 故湿邪有趋下的特性。湿邪致病也具有易于伤及 人体下部的特点。 湿性类水 水性趋下 淋浊、带下
湿邪多袭阴位
泄痢、足部浮肿
(四)燥邪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
发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 关。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又 可 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
战乱不停,社会动荡---疫病发生、流行。
国家安定,防疫有效---控制疫病。
一、填充题
6、临床上见到瞤动 、抽搐等症,应归属在风性
的特性中。
7、燥邪的致病点 为 、 。
8、
生风动血。 9、 性趋下。
邪每多挟湿,
性开泄, 性收引,
邪易
10、疠气的致病特 点 、 。

二、单项选择题
11、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 A.风暑火 E.风燥湿 B.风寒燥 C.风暑湿 D.风燥暑
津气两虚
口渴喜饮 尿赤短少 气短乏力 甚则昏倒
不省人事
(3)暑多挟湿:
暑季炎热 多雨潮湿 热蒸湿动 湿气弥漫 暑热证:发热、烦渴
湿阻证:四肢困倦、胸闷呕 吐、
大便溏而不爽 寒————阴邪 热————阳邪
六淫属性归类
风、燥————阳中之阴邪 湿————阴中之阳邪
暑————同于热,亦为阳邪
二、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为 “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 毒”,“乖戾之气”等。 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 “瘟疫病”。 疠气所致之病有————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湿为阴邪 湿阻胸膈---胸闷 湿为有形 湿困脾胃---脘痞腹胀、大便不爽。 阻滞气机 湿停下焦---小便短涩
湿性属阴
脾阳不振 泄泻、小便短少、水肿。
易伤阳气 运化无权
(2)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 “浊”,即混浊,秽浊 头重如裹 之意。 湿邪袭表 身体困重 沉重不移 经气阻滞
妄行的病证。
肝风内动 内侵于肝 (热极生风)
热邪
高热、抽搐
两目上视 角弓反张
侵犯血脉
吐血、衄血、 便血、尿血、 加速血行 出血 皮肤发斑、 灼伤脉络 妇女月经过 多、崩漏。
(4)热邪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 入于营血 影响心神 轻者心神不宁 心烦失眠 狂燥不安 神昏谵语
重者扰乱心神
(5)热邪易致疮痈:
升发 风为阳邪,其性 向上
伤人头面 —— 袭阳位 —— 肌表、腰背 腠理开
向外
汗出 脉证表现 ——
恶风
脉浮缓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 征。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性主动: 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 动的症状。 如 风邪侵袭---头眩目晕、肢体震颤、口眼歪斜.
没有内生。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所化,具酷热之性,火热 属阳---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高热、面 目红、脉洪大 赤、 心烦不宁、甚则 易扰心神--突然昏倒、不省 人事
暑邪伤人
(2)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
暑邪伤人 暑性升散 腠理开泄 多汗
耗伤津液 气随津脱
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等等,包括了现代许
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疠气与六淫的区别: 六 淫 疠 气
感受邪气
入侵途径 发病形式
六淫邪气
肌表、口鼻
传染性外邪
口鼻
正强不病、正虚 无论老少强弱,触 发病,初起多为 之即病,发病急骤, 表证 来势猛烈
传染与否
病程预后
可有传染
病程较短,易痊 愈
强烈传染性
病程较长,病势危 重,死亡率高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 先天因素
【练习题和思考题】 一、填充题 1、中医病因学的特点为: 2、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二、简答题 3、何谓辨证求因? 。 、 。
4、何谓病因和病因学说?
5、中医对病因的分类方法有哪几种?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空气传染 疠气传染途径
口鼻而入
饮食入里
发病
蚊叮虫咬
食 物 传 播
飞 沫 传 播
蚊 虫 叮 咬
疫 水 接 触
病人
携带者
隐性感染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疠气 空气、 食物等 人群中传播 传染性 强烈 流行性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内伤杂病 六淫致病 疠气致病 一种疠气 发病较缓 发病较急 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笃 一种疫病 临床症状 基本相似
宣降失司
损伤肺络
喘息胸痛,痰中带血
大肠大便,干燥不畅
(五)热(火)邪
1、热(火)邪的概念 热——指气温的升高,旺于夏季。 热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 外热病---热邪为病。 温、热、火的关系: 温为热之渐 称为温热之邪,火热之邪 火为热之极 热----归属于邪气 “少火” 指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气 火 “壮火” 指火热之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