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学病因病机 PPT课件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六
气”、“七情”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
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 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 中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 下,患病机体所产生的病理反应。由于病因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 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 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这种从症状和体征推求病因 的方法,称之为“辨证求因”。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气机逆乱,以致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 导致气机郁结
(3)影响病情转归 在疾病过程中如情志受刺激可使病情恶化加重。 例如:胸痹症见心悸,胸痛,如遇刺激则可见
心痛欲绝,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四肢冷等。如 冠心病、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前人病因 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 “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 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 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 常理,为不内外因。”始以六淫邪气为“外所因”, 情志所伤为“内所因”,而饮食劳倦、跌仆金刃, 以及虫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这种把致病因素与 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 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延用至今,即 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 他致病因素三大类。
(4)火易生风动血:
生风:火热燔灼肝阴,筋脉失养称为“热极生风” ——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
项强直、角弓反张…
动血:血行加速、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皮肤发斑、月经过多、崩漏…
(5)火易致肿疡:火入血分使血败肉腐而成疮疡 痈肿疡。
(二)疠气
疫疠又称疫疠之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 性和流行性的外邪。又称疫毒、疫气、毒气、异气、 疠气、乖戾之气等。故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 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 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阳邪——火热之性为阳 炎上——火热之性具有燔灼、升腾的特点 易上攻头面---头面热毒、疮疡肿毒
(2)火易扰心神:心属火,同类相应—轻则心 神不宁,心烦,失眠,重则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3)火易耗气伤津:
一是迫津外泄而至大汗。
二是热邪消灼煎熬津液,可出现口渴咽干、小便 短赤、大便秘结等。气随津泄,导致津伤气耗,见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
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
(二)饮食失宜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 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 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 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 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 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 而复发。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 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气相合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 转化。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这种转 化不是六淫之间的变化,而是临床证候的性质发 生变化——受制于机体体质特点
脏腑、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寒、湿、 燥、火(热)等病理变化——“内生五邪”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主要见于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故称 “六淫之首”。
风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动,轻扬升发、向上、向外,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易袭阳 位—风邪易侵犯人体上部(头面)、阳经、肌表等 阳位。
——汗出、恶风、鼻塞、头痛、身背项痛等
(2)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 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 调关系逆乱。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 并走于上。
喜则气缓:一是缓和精神紧张,二是使心气涣散, 可见神不守舍甚至精神失常;
悲(忧)则气消: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 消沉,肺气耗损。
二、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和生活起居等不循常 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致病。 因病邪由内而生,故称内生,主要有七情,饮食,劳 逸失度等。
(一)七情内伤
• 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 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会使人致病。
(3)暑多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 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当夏秋之交,阳热始 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 季节,故当此季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 连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涉水,或汗 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 内湿之分。其性质特点如下:
1、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食无定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种类偏嗜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 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饮食物 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 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如婴幼儿 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 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 邪或早衰。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 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2)风善行而数变。 风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具有发病
急,传变快的特点。 如行痹(风痹),风疹。
(3)风性主动。 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动摇 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
(4)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常依附于风邪入侵 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四季皆有、病 种多、变化快)。
七情致病的特点
•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
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 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 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心主神志,情志活动主要为心所主,所以七情致病均 可伤及心。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主要为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 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 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 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 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 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
肌表、口鼻、皮而入。 (一)六淫——六邪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
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 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 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有形最易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 易伤阳喜归脾;临床见: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 纳差、少尿、水肿等。
(2)湿性重浊:
湿邪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侵袭肌表则见周身 困重;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嗜睡;困于四肢则见乏 力。留于关节则痛有定处,沉重不举—“着痹”;
它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主要通 过口鼻而入,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等途径侵入而 致病。
1、疫疠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展变化快,病情危急。如疫 痢,霍乱等。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主要通过饮食,空气,接触等多途径传播,有很强 的传染性。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所能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脏阴阳气血失 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才能成为致 病因素。
• 七情内伤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 毛侵入机体,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 故又称其为“内伤七情”,是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 病因素之一。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病因:能够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 生的原因叫病因,即致病因素。—“病原”、 “病邪”
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 火)、疠气、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 恐、惊)、饮食、劳逸、外伤、其它致病因素和 病理产物。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 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 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淫”—太过、浸jin淫
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
外感性:多从口鼻或肌表入侵机体。可单一或同
时——外感六淫——所致疾病——外感病
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
等。“时令病”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