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血证 PPT课件
. 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目前仍具有指导意义。
9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 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 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 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病因病机】
Hale Waihona Puke 10外感六淫、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以及热 病或久病之后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于脉 外而发病。
.
5
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但本书按脏腑归人 肝胆病证一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故 本书将其列在肾系病证一章。
在治疗上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针对气血津液的病变性质进行治疗,补 益其亏损不足,纠正其运行失常。②气血津液的病证,虽有其共同性, 但发病的脏腑不同,则症状表现也就各异,应结合五脏病变的不同特点 进行辨治。③重视补益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尤其 是对气血津液亏耗过多或生成不足所形成的病证,应充分重视补益脾胃 ,以助化之源。④重视气、血、津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将气为血帅, 气能行血、行津,气能摄血摄津,血为气母,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等理 论,用于指导气血津液有关病证的临床治疗。⑤注意攻补之适宜。气血 津液疾病大多虚实夹杂,病久多痰阻血瘀。除纯属虚证者外,当分清标 本缓急,虚实兼顾,补虚勿忘治实,祛邪勿忘固本。⑥做好调摄护理工 作对气血津液病证的好转及治愈有重要作用。
中医内1 科学
.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2
第一节 郁证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痰饮 第四节 消渴 第五节 自汗盗汗 第六节 内伤发热 第七节 厥证 第八节 虚劳 第九节 肥胖 第十节 癌病
.
3
学习目的 掌握郁证、血证、痰饮、消渴、汗证(自汗、盗汗)、内伤发热、厥证、虚 劳、肥胖、癌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郁证的概念,基本病机及治则,分证论治;血证的概念,基本病机,治 疗原则,分证论治;痰饮的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消渴的概念,基本 病机,分证论治,后期变证;自汗、盗汗、脱汗、战汗的鉴别,分证论治;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分证论治;厥证的概念,与中风、痫病鉴别,分 证论治;虚劳的概念,与一般虚证区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肥胖的 分证论治;癌病的概念,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
12
3.情志过极七情所伤,五志化火,火热内燔,迫血妄行 而致出血。如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损伤肺络可 致鼻衄和咳血;郁怒伤肝,肝火偏亢,横逆犯胃,胃络受伤 ,以致吐血。
.
源流
早在《内经》即记载了出血病证,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出血病证的 预后有所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日:“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 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8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 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大奇论》日:“脉至而搏,血衄身热 者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记载了泻心汤、 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至今仍在沿用。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有较详细的论述。唐代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治疗血证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至今仍被 广泛应用。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血证的病因有“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等,病机强调 “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 类》也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元代朱丹溪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 的重要原因。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归纳在一起, 以“血证”名之。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三 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 火”,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对血证进行了 较系统的归纳,提纲挈领地将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 个方面,对临证辨别血证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清代唐容川《 血证论》为治疗血证的专著,其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
.
第二节 血证
6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
概述
7
概念: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
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有齿衄 、鼻衄、肌衄、咳衄、吐血或呕血、便血、尿血之称 ,如口、鼻、眼、耳、皮肤出血和咳血:呕血、便血 、尿血并现者为大衄。
.
4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 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 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 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 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如气机郁滞引起郁证, 血溢脉外可致血证,水液停聚出现痰饮,阴虚燥热发为消渴,津液外泄 过度引起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导致内伤发热,气机 逆乱、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引起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导致虚劳 ,气虚痰湿偏盛出现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 起癌病等。临床上常把郁证、血证、痰饮、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 热、厥证、虚劳、肥胖、癌病等归属于气血津液疾病。
.
11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
血、鼻衄;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 便血;热邪留滞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导致尿血。正 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所云:“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 ,盖犯是证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 2.酒食不节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湿热蕴积,损伤胃肠 ,熏灼血络,化火动血,则衄 血、吐血、便血。所以《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日:“酒热戕 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如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 摄,统血无权,血溢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