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中山岐江公园案例评价——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当我们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脉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这种精神就在足下、就在眼前。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城市产业格局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钢铁、煤炭、机械等重工业和采掘工业让步于服务业,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
在"退二进三"的城市改造中,那些被视为丑陋的钢铁厂棚,生锈的铁轨和吊车,斑驳的烟囱和水塔,能给每个经历过那个火红时代的人们多少记忆,又能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们多少想象的空间呢?中山岐江公园——追求时间的美、工业的美、野草的美、落差错愕的美;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曾经被忽视而将逝去的文化!二、设计师简介俞孔坚男,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1998—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至今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目前已达350多人的国际知名设计院。
出版著作15部,并完成大量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俞孔坚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曾八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三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杰出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9年ULI 全球杰出奖,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这些作品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的精神,赢得国际声誉;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反规划”理论,大脚革命和大脚美学,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俞孔坚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等国际大型会议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
分别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三、作品介绍3.1 基本信息名称:中山岐江公园类别:城市公园与绿地规模:11公顷地点:广东省中山市建成时间:2001年10月设计委托方:中山市规划局、中山市财政局建设方:中山市共用事业局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首席设计师:俞孔坚主要参与设计人员:李健宏、庞伟、胡海波、邱饮源等3.2 项目背景中山岐江公园的原场地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厂址。
该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
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3.3 区位环境岐江公园总体规划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建筑3000平方米。
岐江公园位于中山市区中心地带,东临石岐河(岐江),西与中山路毗邻,南依中山大桥,北邻富华酒店,东北方向不远处是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和中山公园,再往北一点就是是逸仙湖公园。
3.4 设计理念歧江公园是一个综合性城市公园。
设计遵循场地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生态型原则、经济型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保留了原场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建筑物和生产工具,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它们进行了艺术处理,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场地。
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场地上的标志性物体串联起来记录了船厂曾经的辉煌和火红的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它打破了一般“公园”或“园林”的概念,而是将之作为城市空间。
设计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不设围墙,不收门票的思路,为市民提供一个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场地历史,可达性良好且能满足休闲、旅游、娱乐和教育需求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四、景观分析4.1 功能结构根据场地特色,公园总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城市广场类型景观控制区域,具有明显的城市肌理和功能性,集中体现设计的文化内涵;南部则为自然林地类型景观控制区域,主要由自然的水、草、疏林空间构成。
南北对比而又呼应。
中间的阔大水面成为南北两部分的分隔和联接,一阴一阳,一虚一实,构成了歧江公园的南北格局。
功能结构分析图4.2 道路系统(1)沿公园以一主环路贯通,满足消防及公园管理之行车要求,平时不通车。
(2)北部的步行道以两点最短距离为原则,联结主要出入口和功能区,与传统造园手法完全不同,也不同于西方古典造园手法的视觉形式美原则,而是采用自由、高效而简洁的具有“工业化”特征的直线路网,阡白陌黑,生动明朗,具有现代风格。
(3)南部为自然式,流线形道路系统,与北部形成对比。
同时也有一直线形道路横穿而过,与北部相互呼应。
园路按照宽度和使用性质分为三段:一级路(主环路)4.5米;二级路(直线形道路)2.2米;三级道路(自由曲线形)1.7米。
总而言之,道路系统设计合理,流线通畅,功能配置合理,给游览带来极大便利。
道路系统分析图4.3水系结构(1)充分利用原有水面,整理湖岸,疏通水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水系。
(2)公园西北边界设溪流,同时起到边界分隔作用。
溪流水体用自来水作为水源,内外水系相对独立,以便使公园内维持稳定的水位,不会受歧江水位变化和水质污染的影响。
(3)歧江一侧设一平行内渠,一方面满足水面总宽度的要求,同时保留江堤上的古榕树,形成江外有江的景观效果。
水系结构分析图4.4游憩使用根据岐江公园的大众游憩使用情况,整个场地可以分为三个区域:(1)用红色表示的区域是工业遗产区,这片区域分布着大部分关于原造船厂的景观节点,附加广阔的草坪,作为公共活动区域。
(2)用黄色表示的区域是休闲娱乐区,这片区域主要有内湖和中山美术馆,主要功能是供游园者嬉戏、散步用,同时也是公园服务和后勤管理的所在。
(3)用绿色表示的区域是自然生态区,这片区域以保留的大叶榕和其他植物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进入公园的人可以在这里可以回归自然,体验生态之美。
从动静关系来看,从北向南,由动到静,由工业遗址走向生态回归。
鸟瞰图4.5 景观结构景观结构分析图公园的景观结构符合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遵循两大原则:(1)核心原则:占据所属基质20%时空体系的斑块具有很大的发展势和一定的稳定势,是核心板块。
(2)聚散原则:对基质进行时空体系划分时,按照60%:40%的原则,因为这样具有很大的稳定势和一定的发展势。
如“景观结构分析图”所示,每一个基质必有一核心板块和向外的廊道。
园区廊道主要利用直线作为构图,抛弃了传统中国园林的形式章法以及西方形式美的原则,表达了对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五、视觉景观5.1 广场主入口处为一城市广场,整体规则,铺地及水体形体均体现设计欲达到的风格。
其他两个入口广场也作类似处理,但又有变化,中部广场为主要的功能活动区,连接两组建筑。
所以广场均以棕榈科植物作绿化,使其具有明显的热带性、现代性及功能性。
5.2 建筑有两组建筑,分布于中部广场的两个顶端,均利用原有造船厂之船坞和厂棚改造而成,功能上,西部建筑以主题餐厅为主,风格上为以船为主题的现代钢架结构,将水引入中庭,一层为游艇俱乐部及演艺厅,二层为餐厅,建筑中保留穿插原来的船坞构架东部建筑为厂棚柱架及现代玻璃建筑相互穿插而成,局部将棚架覆瓦去掉,保留棚格而形成半户外空间。
功能上为主题茶座,咖啡厅和户外茶座,并与户外帆篷结构及泳池相联系,构成一组室内外空间穿插的休闲广场和建筑。
5.3 小品(1)标志性雕塑:在以钢轨为基调的轴线上设置反映主题的标志性小品,包括入口的水池和船的龙骨雕塑。
(2)厂区原有旧机器作为装饰小品,包括入口处的两台冲压机,广场上置放的缝纫机、切割机等,可与水池、喷泉相结合,保留两个水塔。
(3)几个静思空间分别置于公园的三个角上,以回味历史为主题,用后现代语言来表达。
三个内敛性空间,分别以不同的几何图形和色彩作为塑造手段,表达不同的性格和内容5.4 铺装材料主要采用自然石材和青石铺地。
铺砖风格形式干净利索,不做过多修饰,这种风格也符合园区直线形的构图。
如果能够实现设计初的想法,利用原厂房和宿舍拆下来的所有红砖、灰砖以作为铺地,那么整个园区的文化意蕴则更加浓厚,废弃的砖石也能很好的运用。
5.5 植物造景在岐江公园分为四类:一是广场的方格式棕榈科植物列阵。
二是自由式的树林草地,以榕树与其他大型林荫树为主;三是路边及歧江岸边的大叶榕作为行道树和庭荫树;四是水边的生物群落。
在歧江公园的设计中,很少见到公园里常见的园艺花木,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如白茅、橡草和田根草等,通过与机器的对比,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
5.6 驳岸处理驳岸包括多种,中部湖岸采用方格嵌草的半自然驳岸栈桥式驳岸;岐江边则采用层层后退的亲水石岸;南部则以自然泥质湖岸,下延入水,形成自然植物群落,溪流部分则利用卵石形成浅流。
5.7 色彩搭配岐江公园中色彩的运用也颇具匠心。
景观中色彩分为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两类。
岐江公园中,自然色彩选用朴实,基本的颜色。
人工色彩方面,构筑物上则运用与环境相对的色彩。
这种色彩组合给人的感觉鲜明、强烈,往往可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5.8 水体岐江水位变化非常之大。
为了克服水位变化带来的景观影响,建设者们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并利用不同的植物,根据其水生、沼生、湿生和中生的特性,配置成一个能在不同水位下遮护湖岸的生态群落。
另外,歧江一侧凿穿江岸,一方面满足水利要求,同时也保留了江堤上的古榕树,形成江外有江的景观效果。
5.9 地形俞孔坚一向主张设计应该回到。
回到土地,必须回到土地的全部,必须认识到土地是美,土地是栖居地,土地是生命的系统,土地是故事和历史的符号,土地是值得敬畏的神。
所以在他的设计中很少大面积改造地形,而是顺应地形做设计,尽可能的尊重自然。
六、生态与设计1、理解生态根据生态设计先驱西姆·范·德·莱恩和斯图亚特·考恩对生态设计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生物多样性,最少地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