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生成和排出过程概述

尿生成和排出过程概述

正变(失血、运动)
2、 囊内压:
反变(结石、肿瘤)
3、 血浆胶体渗透压:
反变(注盐水、蛋白合成↓)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4、肾血浆流量: 改变滤过平衡点
正变(失血、休克)
5、滤过系数 Kf
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 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
Kf=k*s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物质转运功能
(尿生成的二、三步)
肾 锥 肾髓质 体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的构成 1.构成
肾小体
髓袢细段 髓质集合管
皮质集合管 近端小管
皮质 髓质 远端小管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肾 单
近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降支细段
肾小管 髓袢细段 升支细段
髓 袢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管:尿的浓缩、稀释,维持电解质平衡。
肾小体的组成及特征
肾小体 肾小球
出球小A 入球小A
肾小囊腔
2. 肾单位的类型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皮质
皮质肾单位
髓质
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的比较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分布 中、外皮质层 内皮质层
数量 80%~90%
10%~15%
体积 小

小A口径 入>出
差异小
髓袢


肾素

几乎无
功能 生成尿液 尿浓缩与稀释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扩散
被动转运 渗透 易化扩散
溶剂拖曳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钠泵、质子泵、钙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 Na+—葡萄糖、 Na+—氨基酸 Na+—H+、Na+—K+ K+—Na+—2Cl
转运体存在于:上皮C管腔面和基底侧膜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
(二)球旁器
(1)球旁C(颗粒C)
作用:分泌肾素
(2)球外系膜C
作用:吞噬、收缩
(3)致密斑
作用:Na+ 感受器,调 节肾素释放。
致密斑 球旁细胞
(三)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1、肾脏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支配:T12-L2 肾交感神经作用: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
调节肾血流量 重吸收
球旁细胞
血管平滑肌紧张性 血管口径 血流阻力

血流量
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罂粟碱、水合氯醛、氰化钠
动脉血压 < 80 mmHg 平滑肌已达舒张极限 动脉血压 > 180 mmHg 平滑肌已达收缩极限
80 mmHg 以下,180 mmHg以上:
肾血流量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
“管-球反馈”
(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血流量大 1200ml/min
分布不均 皮质约94% 外髓< 5% 内髓< 1%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概念:
当动脉血压变化于 80~180mmHg时, 肾血流量保持恒定的现象。
自身调节意义:
使肾血流量相对恒定,以维持肾的泌尿功能。
“肌源学说 ”:
动脉血压 入球小动脉血管壁受到牵张刺激
尿的生成和排出过 程概述
概述 代谢终产物、过剩
排泄的概念与途径 物质、异物
概念: ⑴ 物质
⑵ 条件
经血液循环
途径:
1.肺:CO2 、水分、挥发性物质 2.消化道:胆色素、无机盐、铅、汞
3.皮肤:汗液
4.肾脏* :尿液(主要排泄器官)
概述
尿生成的三个基本过程: 1.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 形成超滤液 2.超滤液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 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窗孔 70~90nm 网孔 2~8nm
裂孔
4~11nm
内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70~90nm 窗孔
小分子溶质及小分子量 pro可通过,血细胞不能通过
基膜:Ⅳ型胶原 2~8nm 网孔 硫酸肝素和蛋白聚糖
带负电荷
外层:肾小囊上皮细胞 足细胞裂隙膜4~11nm小孔 成分是nephrin,作用防止蛋白质漏出
溶质通过管腔膜入 小管上皮细胞
跨过基底侧膜 进入组织间隙
细胞旁途径:小管上皮间的紧密连接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 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1.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滤液量: 180L/d
尿 量: 1.5L/d
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脏依 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相对稳 定,维持正常的泌尿机能;
紧急情况下,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肾 血流量减少,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保证 心、脑等器官的血供,“移缓济急”。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尿生成的第一步)
一、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 P214
1 、滤过膜的构成: 三层
2、滤过膜的通透性
1)滤过膜孔 —机械屏障
2)带负电荷的蛋白 —电学屏障
★ 决定滤过能力的因素 : 1)分子量大小 2)携带的电荷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两个与滤过相关的概 念
(1)肾小球滤过率(GFR)
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原尿量)
1
(正常:125ml/min)
(2)滤过分数(FF)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尿生成过程
1. 肾小球的滤过 2.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终 尿
肾脏泌尿功能的生理意义
排泄机体代谢终产物及异物 调节水平衡 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 内分泌功能
肾素、EPO、PGE2、PGI2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乳头 肾小盏
肾盂 肾大盏
肾皮质
肾小体 肾小管
=(125/660)×100% ≈19%
二、有效滤过压 (EFP)
——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的概念:
指促进滤过的动力与对抗滤过的阻力之间 的差值。
=(肾小球Cap压 +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渗压+囊内压)
入球端 :10mmHg 出球端:0 mmHg
滤过平衡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肾小球Cap压:
肾素释放
2、肾脏的血管分布
腹主A→肾A→叶间A→弓状A→小叶间A→入球小A 肾小球cap网 出球小A 肾小管cap网 小叶间V 肾静脉
肾脏血管分布特点—两套毛细血管网
① 肾小球cap网: 压高,利于滤过
② 肾小管cap网: 压低,利于重吸收
两者之间由出球小动脉相连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特点
肾血流量 GFR
小管液 NaCl
致密斑
醛固酮 保水保钠排钾
球旁细胞 分泌肾素
肾血流量 GFR
肾脏小动脉 收缩
2、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肾交感N(+)→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E、NE、腺苷 血管升压素 血管紧张素
前列腺素、NO → 肾血管舒张 →肾血流量↑
N、体液调节意义:
应急时,在N、体液调节下,肾血流量↓ , 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