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体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人体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尿液浓缩和稀释的部位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二、逆流倍增原理
三、逆流倍增的机制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尿 液 (一)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100~5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 (二)尿的理化性质 1.比重: 正常尿≈1.012~1.025 稀释尿<1.003 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 等渗尿≈1.007左右
2、pH: 正常pH在5.0~7.0(呈弱酸性),• 大变动 最 范围为4.5~8.0。 尿的pH主要取决于食物的成分: 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尿呈酸性, 摄入富含水果、蔬菜的食物尿呈弱碱性。 3、颜色: 正常:新鲜尿液呈透明、淡黄色。 病理:血尿(呈洗肉水色)、胆红素尿(呈黄 色)、乳糜尿(呈乳白色)。
近端小管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3、 H+分泌在体内酸碱平衡中的意义
①排酸保碱 ②促进氨的分泌
(二)NH3的分泌
氨的分泌在体内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①促进H+的分泌 ②促进HCO3-的重吸收 (排酸保碱)
(三)、K+的分泌
Na+- K+交换 ( 与Na + - H+ 交换竞争性抑制)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二、肾脏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单 位
(二)、球旁器
(三)、滤过膜的构成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足细胞的足突
(四)、肾脏的神经支配
二、肾血流量 (一)、肾血流量的特点 1、血流量大 2、压力高低不同 (形成两次毛细血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 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2、球管反馈 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 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2、囊内压
3、血浆胶体渗透压 4、肾血流量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 转运功能
一、转运方式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 血液的过程。(两种途径) 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 过程。 (其过程与吸收相似)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重吸收
(一)二、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影响肾小管内溶质 的因素) 渗透性利尿 (二)、球管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1、兴奋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引起肾
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
2、促进肾素的释放
3、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H2O、Na+的重吸收 (二)血管生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
尿生成的三个过程
血浆、原尿和终尿的成分比较
(g/L)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一、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二、影响滤过的因素 (一)、 滤过膜 1、通透性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2、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二)、有效滤过压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 第七节、尿的排放
肾脏的解剖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 量
一、 肾的基本功能 (一)、排泄 两个概念: 1、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 外的过程 。 2、排遗: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素 3、前列腺素 4、1α -羟化酶
1、作用原理
2、调节因素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调节 水利尿
②血容量 饮入生理盐水利尿
③其他因素
(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第七节、尿的排放
尿潴留
尿失禁
2、髓袢(20%NaCl,15%水)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12%)
水的重吸收 1、扩散 2、水通道
(AQP)
彼得 · 阿格雷、罗德里 克· 麦金农 (2003诺贝尔化学奖)
(二)HCO3-的重吸收
(三)、K+的重吸收
(四)钙的重吸收
(五)、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肾糖阈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H+在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分泌 1、近端小管 Na + - H+交换(排H+换Na +)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主动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