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上学期全套教案

初二物理上学期全套教案

目录第1讲:机械运动1 (5)第2讲:机械运动2 (9)第3讲:声现象 (11)第4讲:物态变化1 (21)第5讲:物态变化2 (26)第6讲:光现象1 (33)第7讲:光现象2 (39)第8讲: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 (45)第9讲:凸透镜成像规律 (51)第10讲:眼睛和眼镜及显微镜和望远镜 (56)第11讲:质量和密度 (61)第12讲:密度的测量及应用 (64)第1讲机械运动1一、【教学要求、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参考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课堂精讲】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2、长度单位:国际---米用字母m表示常用: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m)、纳米(nm)换算:省略3、一般常识:4、刻度尺读数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①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②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b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③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课堂练习1.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单位填在横线上(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 (2)一本物理书长2.67(3)一元硬币的直径18.0 (4)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5)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约16__________。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3.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B.C.D.4.201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是8844.43m.数据表明,这次测量所用仪器的精度(最小分度值)是()A.1m B.1dm C.1cm D.1mm5.要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正确的是()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1、实验室常用测量工具:停表(秒表)2.时间单位:国际:秒符号:s常用:小时符号:h分符号:min1 h=60 min 1 min=60 s(2)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或秒表)。

停表小刻度盘显示的是分钟(min),大刻度盘显示的是秒(s)左图时间为1min40s(分针在1.5~2间故算为1min,秒针为40) 注意:小盘的分度值是大盘的量程。

课堂练习1、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l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2、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A.正常人脉搏的跳动是每秒65次 B.适合人们洗澡的水温为70℃C.一元硬币的面积约为5.0mm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3、对下列物理量估测符合实际的是()A. 正常人的体温是32℃ B.你的脉搏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1minC.正在考试用的一张物理答题卡的质量约100 g D.一张书桌的高度约0.8m知识点3:测量的误差1、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与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就叫做误差;2、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尽量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3、误差不是错误。

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或读数时粗心等造成的,是不应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课堂练习1、有6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他们的数据记录如下:L1=18.81cm,L2=18.61cm,L3=18.82cm,L4=18.80cm,L5=18.805cm,L6=18.80cm。

那么 (1) 错误的数据是: ; (2)不合理的数据是: (3)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4)该物体的长度应该是: 。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测量方法都是正确的,那么不论是哪个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都应得到相同的结果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出的数值不同,其中一定有一人的测量方法不正确C.物体的真实长度是一定的,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一定不会有误差D.物体的真实长度是一定的,即使测量方法正确也会产生误差四、【课后作业】1、如图12-3-1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则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能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就用科学计数法)(1)1m= mm; (2)30μm= n (3)1600mm= dm;(4)0.0025dm= km; (5)2×10-3km= cm;(6)1μm= m. (7)63000m=km;3、某人测得一本字典正文400页厚度为18.0mm,则该字典正文每张纸厚度为______mm。

4、用右下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_____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5.25______________(填单位)。

5、有三把刻度尺,规格不同。

钢板尺:量程25 cm,分度值是mm;钢卷尺:量程2 m,分度值是mm;皮卷尺:量程20 m,分度值是cm。

请把完成下列测量需要选用的测量工具填在横线上的空白处:(1)测量课桌的长度用__________;(2)测量三级跳远的成绩用__________;(3)测量小笔记本的长度用__________。

家长建议及评价:家长签名 :第2讲 机械运动2一、【教学要求、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 =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2、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三、【课堂精讲】知识点1: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1.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

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

问题:静止的山和地面是绝对不动的吗?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做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注意:刘翔 跳栏、地面汽车 山、地面 tsa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不能以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b没有特殊指明时以地面或地面固连体为参照物c一旦被选为参照物,就假定他为静止的,速度为04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的,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相对静止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课堂练习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一句歌词是“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歌词中第一句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第二句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2、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如图所示的各种运动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行星转动B.鲜花怒放C.枯叶飘落D.骏马奔腾3.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上的房屋是静止的B.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是静止的C.恒星是静止的D.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4.关于参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照物就是静止不动的物体B.静止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C.运动的物体不能作为参照物D.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5、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静止的物体是( )A.飞奔的猎豹B.放在桌面上的书C.慢慢爬行的蜗牛D.站在上升扶梯的人6、《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__的.他不懂得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知识.知识点2:运动的快慢(速度)1、速度:是表示物理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 、 km/h ;关系:1 m /s =1×h 60031km 000 11=3.6 km /h 1 km /h =6.31 m /s =185 m /s 2、匀速直线运动:定义: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3、平均速度的测量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课 堂 练 习1、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速度之比是3∶2,运动的时间之比是5∶3,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2、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s/t 可知( )A.v 与s 成正比 B v 与t 成反比 C s 与t 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3、一辆长30 m 的大型平板车,在匀速通过70 m 长的大桥时,所用时间是10 s ,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20 s 的时间,那么这座桥的长度是( )A.140 mB.170 mC.200 mD.230 m4、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 的成绩获得冠军。

测得她在50m 处的速度是 6m/s ,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 /s ,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 .6m/sB .6.25m/sC .6.75m/sD .7.5m/s5、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8所示,图9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6、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四、【课后作业】1、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通过的路程 m.(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3、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7m/sB、5m/sC、8m/sD、9m/s4、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5、A.1.5m/s B.2m/s C.1m/s D.2.5m/s6、一位同学以3 m/s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 m/s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 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7、某汽车以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 h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 min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家长建议及评价:家长签名:第3讲声现象一、【教学要求、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途径2.了解声音的特性二、【教学重点、难点】1、声音的传播和特性的应用三、【课堂精讲】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及传播1、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的传播速度(1)声音在固体(金属)中传播最快,在气体(空气)中传播最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