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韦伯
• 1891年 完成大学讲师资格论文《罗马农业制度 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 开始在柏 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 • 1892年 韦伯的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 分析德国 东部农业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德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影响,开始其对德国政治经济转型的 具体分析。 • 1893年与玛丽安妮· 施尼特格尔结婚。 • 1894年 放弃柏林大学的法学教职,到弗莱堡大 学教授经济学。1895年5月,在弗莱堡大学发表 就职演讲:《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阐明他对 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的看法, 强调“经济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
• 宗教的功能 • 韦伯在所有的著作中都没有直接提及到宗教 功能一说,但是韦伯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特定 的宗教当作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研究。 • 在他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的 观点却不能不说体现了新教最大的功能。 • 韦伯通过对新教与印度教、儒教和道教、犹 太教的比较分析中找出为什么资本主义只产 生在西方社会? • 原因就是新教教义的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 间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主观上按新教伦 理所采取的价值观在客观上符合资本主义职 业观的要求。
• 韦伯注意到,财富曾经是荣耀上帝的见证,但 现在却又变成了新教伦理的掘墓人。新教徒在 为上帝增添荣耀的勤勉劳作中创造了财富,但 随着财富的增长,人们对现世的一切热爱随之 增强,对享受的欲望随之膨胀,理性化充斥整 个社会,人们便会抛弃上帝。也就是说人的行 为已从“价值理性行动”转变成“工具理性行动” 时,韦伯悲哀地说:“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 铁笼里生活。”
• 有关宗教社会学著作:
•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 《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
• 《古犹太教》
• 旨在揭示基督新教的宗教伦理如何孕育西方的资 本主义文明,并促进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
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基调
• 社会学命题: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之后, 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 力量;这种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 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 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 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 宗教的未来:
• “寻求上帝的天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 德性;宗教的跟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 • “当竭尽天职已不再与精神和文化的最高价值发生直 接联系的时候,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天职观念已 转化为经济冲动。从而也就不再感受到的时候,一般 地讲,个人也就根本不会再试图找什么理由为之辩护 了。”
学术成就
• 马克斯· 韦伯与马克思和· 涂尔干被并列为现 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 韦伯的早期著作通常与工业社会学有关,但 他最知名的贡献是他后来在宗教社会学和政 治社会学上的研究。 • 作为近代欧洲人,他所有研究都是围绕着一 个主题展开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西方文 化特有的理性主义问题”
• 其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部分即宗教社会学。 • 韦伯一生致力于考察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 理观,从比较的高度,去探讨世界主要民 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 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 通过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韦伯试图回答为 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 才出现了一种被西方人所认为的其发展具 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 的出现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
• 按照韦伯的观点,西方宗教主要指基督教与 犹太教。基督教中,清教是入世禁欲主义的 典型。 • 韦伯认为,清教借上帝提出的伦理,建立了 一种非人格化的道德。在这种道德的引导下, 人们为抑制邪恶的本性和实现上帝的旨意而 自我克制。
• 因此,作为上帝的工具,清教徒将禁欲主义 与强烈的信仰和行动的热情结合起来,促成 了资本主义精比较研究, 找出东西方社会发展不相同的原因。
• 在韦伯眼中,东方宗教多是出世神秘主义类 型的宗教。 • 例如儒教,韦伯认为,儒教思想中有明显的 入世和理性主义倾向,然而,“儒教伦理中完 全没有自然与神、伦理要求与人性弱点、原 罪意识与渴望拯救、现世活动与来世补偿、 宗教义务与社会政治现实等等之间的张力”, 因此也不会引导人们将世俗生活本身积极地 理性化。
• 宗教的起源: • “以宗教或魔法为动机的行为,在其最初存在的 期间,是针对尘世的。”“此外,怀抱宗教或魔 法为动机的行为,恰恰是在它最初的形态之中, 是一种至少是相对合理的行为:哪怕并非必然是 一种根据手段和目的所确定的行为,然而是根据 经验的规则所进行的行为。” • “‘魅力’或者可能是一种一般附着于物或人身上 的天赋,一旦从自然中占有它,就不可战胜—— 只有在这个时候,它才值得在充分的意义获得这 种称呼。或者它可以通过某些在自然界超凡的手 段,认为地赋予物或者人。这种中介传授办法使 人认为,魅力的能力虽然不可能在本身没有魅力 胚胎的任何物或人的身上得到发育,然而这种胚 胎隐蔽着,如果说不能使魅力得到发育,却可以 唤‘醒它’,例如——苦行”
• 1919年2月,发表《帝国总统制》,力主德国 今后应实行总统制而放弃原先的议会政体主张; 5月,参与凡尔赛和谈中的德国代表团顾问工作, 目睹了巴黎和会上德国遭受的屈辱;其后,参与 制定战后德国新宪法《魏玛宪法》 • 1920年 6月14日,因肺炎病卒。 • 此后,遗孀玛丽整理出版韦伯的各种文集。 • 帕森斯(Parsons)1927年以研究韦伯的论文获 得博士学位,帕森斯的成名作《社会行动的结构》 中,系统地论述了韦伯的理论贡献,从此韦伯开 始在国际学界闻名。 • 1964年在国际社会学大会上,帕森斯与其他著 名社会学家一致认为,韦伯在社会学方面与马克 思、迪尔凯姆齐名,是社会学的“经典作家”。
• 宗教的本质和定义:没有给宗教界定一个严 格的定义,他只是粗略的做了一些划分。 • 韦伯把宗教划分为非理性的宗教和理性的宗 教。非理性的宗教包括原始巫术和魔法行为 等,理性的宗教指诸如基督教、印度教、佛 教、儒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这一类的世界 性宗教。 • 宗教分类: • 1、入世禁欲主义 2、出世禁欲主义 3、入世神秘主义 4、出世神秘主义
• 按照韦伯的研究,不同的社会阶层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不 同的。 • 在统治机构中任职的官僚阶层,大多数对宗教持怀疑态 度,他们认为宗教应该适应于现世政治秩序和行政法规。 • 军人或武士阶层,因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神明慈善的观 念,与处于彼岸世界提出系统的伦理要求的上帝的观念 毫无共同之处”,因此,他们对宗教也采取一种怀疑的 态度。 • 农民阶层由于其劳作方式、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 关,依赖于变化无常的自然力,因而他们更容易接受各 种神秘的宗教。 • 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者形成的市民阶层,他们的劳作方式、 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受制于自然力,因此,他 们往往自发地倾向于实践上的理性主义,倾向于理性的 伦理宗教。 • 无产阶级则排除了任何依赖自然力、依赖巫术和天命的 想法,所以,他们不会轻易地具有宗教特性,也不会轻 易地产生一种宗教。
(1864—1920)
生平与著述
• 1864年 4月21日生于德国埃尔福特镇(Erfurt), 不久举家迁至柏林。他的父亲是出身于纺织业 为主的工商业家族的一位法学家,热衷于当代 政治问题,韦伯的母亲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 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 1882年 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 • 1883年 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 • 1884年 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 • 1889年 通过博士论文《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 史》。
• 1909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 • 1912年由“为什么只有西方有和声音乐”为 出发点,开始考虑更一般的“为什么只有西 方才具有一种独特的理性主义”这一支配他 后期学术思考的中心问题,开始进行西方与 非西方的宗教文化比较研究发表。 • 1914韦伯参加军队服役,负责驻在海德堡的 几家医院的工作,断言德国对全世界政治负 有责任,并认为俄国是主要威胁。 • 1918年发表《论新政治秩序下德国的议会与 政府》并加入新成立的德国民主党,参加该 党法兰克福选区的候选人竞选。落选后回归 学界,任慕尼黑大学经济学教授。
• 韦伯在宗教社会学方面关注的是诸宗教与人 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关注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 • 宗教伦理与经济现象的关系。 • 社会各阶层对宗教的态度及其影响。 • 世界各大宗教的比较研究
• 宗教伦理与经济现象的关系。 •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 中探讨了宗教伦理与经济现象的关系。 • 他指出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任何一 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工商界领导人、 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 尤其是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 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如何解释 这种现象呢? • “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全部现代文化的一 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 性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
学术渊源
1、现代德国的历史主义(狄尔泰)
他的社会科学代表了一种以历史主义观点超克实证论者的自然 主义的努力。在他看来社会科学是典型的历史科学,他也强调他 的努力旨在获取社会事实之历史方面的知识。
2、新康德主义(李凯尔特,齐美尔)
接受了典型的李凯尔特与齐美尔的问题:选择历史材料,并将 之组织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它并非简单的反映事实,而是认识 主体的一种创造,并且认识主体须采用适当的认识工具及精确的 方法。
• 1896年 发表《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 因》,转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政治科学。 • 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 研究与政治活动,多次到意大利及南欧各地 旅游,1904年到美国旅游,对新大陆的都市 和工商业的观察奠定了他研究新教与资本主 义关系的基础。 • 1904年 11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及《社会科学和政治中认识的客观 性》发表。1905年 6月,发表《新教伦理与 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 • 1907年韦伯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这使他 有可能退出教育界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经济史学与社会分层
• 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马克斯· 韦伯代 表的是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最年轻」的 一代。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 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 生的影响。 • 韦伯公式化了社会阶层的三大要件理论, 主张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团体(或政 党)在概念上是不同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