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
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
有了“仁”道,治国做
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
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
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
还要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算是好学的。
孔子要求君子不要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享乐方面,而是更多地从精神层次上追求塑造完美的德行,这才是“君子”应该做的。
【为政篇】
2•12 子曰:“君子不器。
”
这一片断尤其短小,就四个字形容“君子”的特点——“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君子为何不能只有单一的用途呢?因为孔子将自己对人格、政治
的所有理想都寄托到了“君子”身上。
他要求“君子”有多方面的才干,小到日常繁琐,大到治国安邦,“君子”都能应对自如。
“君子”必须博学多才,德才兼备,才能满足以上要求,当然不可能和器皿的用途一样单一。
2•13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君子”的提问时,说到“君子”要先实践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说出来。
孔子要求“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
这也是孔子对于“君子”言行的具体要求。
因为孔子眼中,“君子”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合群(团结)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团结)。
孔子通过将小人与“君子”对比,突出君子的特点:君子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却从不与人相勾结。
而小人则是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
【八佾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这句话中的“君子”是没有可争夺的事情的。
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赛射箭吧!不过比赛时也要讲究“君子之争”,即要守礼,互相作揖辞让后才登上台阶,下台阶后还要共同饮酒,哪怕是竞赛也不能
失了“君子”风范。
孔子在这则里主要强调了竞争要谦逊礼让,那些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是会被人们鄙视的。
【里仁篇】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这一段中强调的重点即最后一句话:君子不会在哪怕是一顿饭那么短的时间里远离仁德,紧急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顿的时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孔子认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仁德都是抛弃不得的,“君子”必须做到这点。
富贵安逸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这一则同样是将君子和小人对比来谈,孔子认为: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在孔子眼中,“君子”一般都胸怀远大、视野开阔,他们重视高尚的德行,考虑的是国家和政治而非个人利益。
相反而言,小人则重视自身利益,考虑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由此更突出了“君子”品德的可贵之处。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这一则可以看作是上一则的补充,还是对比了君子和小人,君子
懂得的是义,而小人懂得的是利。
义指的是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君子着眼于大仁大义,而小人总是计较个人利益,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所以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这句话还是强调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提倡三思而行,行则果敢决断,不拖泥带水。
“君子”需要的不是花哨无用的言论,而是雷厉风行的行动。
这也是我们需要牢记的,不要光会说不会做,做就要做的敏捷,不要延误时机。
【总结】
上述材料都是针对“君子”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政治眼光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可以归为一下几类来分析孔子眼中的“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1、“君子”之政——为政以德
如4•11中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此外,从为政篇的“君子不器”也可看出实际上含有君子有教化之大责之意。
(李谟润《论孔子的君子观》)
2、“君子”品质——仁、义、忠、孝、信、礼、谨慎、节俭、合群而不拉帮结派、勇于改过、勤奋好学、勇于实践。
(这里仅从节选片段中的内容进行归纳,并不是“君子”的全部品质。
)
仁:里仁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义:里仁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忠:学而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孝: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也,其为人之本欤!”信:学而篇“主忠信”。
礼:学而篇“君子不重则不威”。
八佾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谨慎:学而篇“敏于事而慎于言”。
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节俭: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合群而不拉帮结派: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
勇于改过:学而篇“过则勿惮改”。
勤奋好学: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则不固。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勇于实践:为政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君子”这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的形象是寄托了孔子对于人格修养方面极大的理想的,而这种富于理想化的形象对于我们今天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以《论语》中的“君子”观作为对照,才能更有利于我们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