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
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
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辄.谓古文奇奥辄:就。
B.未尝肖.《书》也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之书狱也以狱.狱:案件实情B. 豺踞而.鸮视而:表并列C. 农夫织女之.出之:用于主谓之间D. 其相朋.相攻朋:勾结10. 下列括号中添加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龚自珍)曰:“异哉!睹书狱者。
”B. (京秩官)则唯唯C. (汝)懵不中当世用D. 官去(书狱者)弗与迁也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或释褐而得令有的人刚脱去平民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B. 视狱自书狱县令审理案件时,亲自起草文件,处理案件C. 臣所聪之不同我的聪明和别人不一样D. 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尤其极力挟持在文学、学术上有造诣、有名声的官员12.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本文陈述了办案的刑名师爷操纵案情的种种丑恶现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司法黑暗。
B. 本文中的刑名师爷们长期亲近、巴结富贵者,他们自己也借此跻身于富贵者行列。
C. 本文揭露封建司法的极度腐败,尽现作者敏锐的政治目光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D. 本文和苏轼《赤壁赋》都以主客问答形式,揭示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
13.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14. 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分)子之南也,奚所睹15. 实现司法公正是中国百姓长期以来的愿望。
先秦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就以“,,”的承诺,赢得了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肯定。
(3分)16. 文章列举了作者目睹的七种怪象。
请从中任选两种,分别针对其特点提出消除这种怪象的合理建议。
(6分)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共26分)说京师翠微山[清]龚自珍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
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
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
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
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
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
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
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
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
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
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
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
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
②甃(zhòu):用砖砌。
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构其半,胪.其趾胪:陈列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怼:骄傲C.其甃之也中.矩中: 合于,符合D.其言.清和言:言辞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杂华靡靡芳腴.膏腴.之地B.亦有文采..斐然..也文采C.不则野.矣稗官野.史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丧失殆.尽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B.隐者.之所居也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C.僧寺八九架其.上D.其甃之.也中矩澄澄然渟其.间翠微之松古之.直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 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5分)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分)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
(2分)A.金鸡峰记B.三松赋C.松风阁记D.听松阁记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
(4分)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
然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何故也是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使能为政也。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今王公大人之要务在于众贤。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欲众其国之贤良之士,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将可得而众也。
”古之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甲】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是以国之富贵亲近者闻之,皆以失其所恃而为义,而国之远者闻之,皆以上举义不辟远而为义。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民闻之,皆竞为义,则国之贤者众矣。
贤者之治国也,国家治而刑法正,官府实而万民富。
今王公大人亦欲效古人,以尚贤使能为政,然高与之爵而禄不从也。
夫高爵【乙】无禄,民不信也。
民不信,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
”事则不与.,禄则不分,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不肖者在左右也。
王公大人尊此,以为政乎国家,则赏必不当贤,而罚亦必不至暴。
苟赏不当贤而罚不至暴,则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阻矣。
是以使治官则盗,守城则倍,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
故圣王以尚贤使能为政。
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取材于《墨子·尚贤》)9.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分)10.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与例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①例:有能则举.之A.一举.成名 B.举.一反三 C.举.国同庆 D.唯才是举.②例:事则不与.A.患难与.共 B.与.人为善 C.欲取先与. D.与.时俱进11.根据文意,如果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加入虚词,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且乙:而 B.甲:则乙:而C.甲:且乙:则 D.甲:则乙:则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以设问形式从反面提出治理国家要重用贤能的人。
B.墨子认为要给予贤能的人足够的财富、地位、礼遇、荣誉。
C.墨子认为当时的王公大人不重用贤才,身边都是不肖之徒。
D.文中以“古之圣王”与“今王公大人”做出了鲜明的对比。
13.请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14.文章结尾说:“尚贤者,政事之本而百姓之利也。
”墨子认为,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好处。
请根据文意概括,重用贤能的人对百姓有哪些好处。
(4分)五、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有关明清时期北京城西风景的图文材料,完成7—15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
西堤【明】刘侗水从高梁桥而又西,萦萦入乎.偶然之中。
岸偶阔狭,而面以阔以狭,水底偶平不平,而声以鸣不鸣。
偶值数行柳垂之,傍极乐、真觉诸寺临.之,前广源闸节之,上麦庄桥【1】越之,而以态写,以疏密致,以明暗通。
过桥,水亦已深,偶得濆【2】衍,遂湖焉.。
界之长堤,湖在堤南,堤则北;稻田豆场在堤北,堤则南。
曰西堤者,城西堤也。
堤,官堤,人无敢亭,无敢舫,无敢渔。
荷年年盛一湖,无敢采采。
凡荷,藕恶石及水,芊恶泥,蒂恶流水,花叶恶水而乐日。
故水太深以.流,泥太深浅者,不能花也。
西堤望湖,不花者数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