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⑴识记:世界观。
答: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一元论。
答: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二元论。
答: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主观唯心主义。
答: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运动和静止。
答: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
答: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实践的本质。
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答: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⑵领会:哲学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答: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答:①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
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②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③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
实践的基本特点。
答: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
答: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
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答: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⑶简单应用: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答: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2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⑴识记:联系。
答: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内因和外因。
答: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答: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答: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质。
答: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答: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
答: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事物的质保持不变,量变突破关节点,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
量变和质变。
答: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肯定和否定。
答: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
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原因和结果。
答: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答: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的概念。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偶然的东西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能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
如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确定不移的必然性,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经过怎样的曲折道路,则是偶然的。
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现实性和必然性是密切相关的。
只有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或者说,终将变为现实。
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和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和形式。
答: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本质和现象。
答: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
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作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现象通常叫作假象。
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
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
⑵领会:联系的客观性。
答: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的普遍性。
答: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
答: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②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
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答: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
第二,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变灭亡的过程;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