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附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部编版八年级历史同步课时练习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附答案解析)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专题05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基础闯关★★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1.从战略意图看,该国联合舰队主力倾巢出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与北洋舰队主力决战,以实现其“聚歼清国舰队”,夺取制海权的侵略野心。

但海战的结果。

该国并未达到目的。

据此判断这次战役发生于()A.中英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从战略意图看,该国联合舰队主力倾巢出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与北洋舰队主力决战,以实现其“聚歼清国舰队”,夺取制海权的侵略野心。

但海战的结果。

该国并未达到目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

故选C。

2.如图中,“甲午一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身上展示的伟大精神是()A.在无私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B.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C.英勇无畏、合身救国的精神D.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率领军舰英勇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撞向敌舰。

这体现了邓世昌英勇无畏、合身救国的精神。

故选C。

3.潘飞声诗云:“牙山险失折旗杠,平壤三军决击撞。

……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

”该诗所描述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据材料“太息沉舟惟邓禹,忠魂肯逐怒涛降”可知,潘飞声的诗描述的是黄海大战,战争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抗敌,在舰艇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

他大无畏的爱国主义气概和为国牺牲的壮举值得后人纪念。

故选B。

4.北洋舰队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故选D。

5.小明与同学在进行某课题的研究,如图所示是他们收集到的一幅图片,由此可以推测他们研究的课题是()A.中国海军力量的强大B.日本军事力量领先世界C.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D.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北洋舰队”“日本联合舰队”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由材料中对两支舰队作战能力的对比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故选D。

6.一位历史学家说:“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 1895 年以后加快了。

”其中“变化的步伐在 1895 年以后加快”的原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C.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依据“变化的步伐在 1895 年以后加快”可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变化的步伐在 1895 年以后加快”的原因是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故选C。

知识点二:《马关条约》的签订7.这一政策规定:“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关于这一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英国最早提出的B.保障了中国的利益C.得到主要列强认可D.解决了列强的矛盾【答案】C【解析】“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出自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意思是中国门户开放,别国不得干涉,美国门户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

故选C。

8.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至台湾巡抚衙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此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至台湾巡抚衙门,“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反映的台湾人民反对《马关条约》的史实。

故选C。

9.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在1949年回忆说:“50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

“我们被日本打败”最直接的后果是()A.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B.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C.义和团运动兴起D.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答案】A【解析】“50多年前,因为朝鲜的事件,中国和日本开战,结果我们被日本打败,大家从睡梦中醒过来,觉得不能不改革了”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故选A。

10.《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域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A.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D.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答案】B【解析】“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域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意思是说日本人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进行工艺制造,可以随便进口各种机器设备,进行加工生产,因此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故选B。

知识点三:瓜分中国狂潮11.《时局图》所述局面的出现是在()A.鸦片战争以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C.甲午中日战争以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答案】C【解析】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时局图》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局面。

故选C。

12.这一政策规定:“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关于这一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英国最早提出的B.保障了中国的利益C.得到主要列强认可D.解决了列强的矛盾【答案】C【解析】“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出自1899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意思是中国门户开放,别国不得干涉,美国门户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

故选C。

13.此事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此事”指()A.英国占领香港岛B.沙俄并中国东北大片领上C.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地D.划定东交民卷为“使馆界”【答案】C【解析】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签定《马关条约》,使西方列强更加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为此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地出自《马关条约》,符合题意。

故选C。

★★能力提升★★【能力提升与重难点训练】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

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

这表明,中国()A.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B.清朝统治集团腐败C.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D.中国封建制度落后【答案】C【解析】由“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

在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

”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政府没把日本放在眼里,盲目自信、乐观,结果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

C符合题意。

故选C。

2.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09:00---10:00 朝鲜东学党起义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11:10---12: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朝鲜东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北洋海军的悲歌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故B正确。

ACD项并不是朝鲜与东学党起义、北洋海军的悲歌、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三者的共性,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3.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导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

其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A.“战争爆发于1894年,结果签订了《北京条约》”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答案】C【解析】根据课本所学,1895年,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是邓世昌,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因此ABD 错误。

故选C。

4.某战役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交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受重创。

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

有关此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此战发生于1884年B.此战清军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C.此战清军主力全军覆没D.此战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交战”,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发生在1894年9月,此战清军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选项A时间不对;选项C不对,因为清军主力全军覆没是威海卫战役;选项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是1900年;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5.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

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了解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说明人民对甲午中日战争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体现了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故选B。

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