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硫》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1)

《二氧化硫》优质课比赛教案(教学设计1)

《二氧化硫》教学设计
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是继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应用理论知识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氯、硅及其化合物后,进一步在理论指导下学习另一种重要非金属元素--硫及硫的氧化物,使学生较系统地形成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通过二氧化硫在生活中的运用,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体现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关系,辩证认识化学中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只要人们合理利用,它是会造福于人类。

在此基础上,也为下一小节氮的化合物学习打下一定方法基础,可以说这节课有着承上启下作用。

2.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能力”分析
高中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方面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借助报纸、电视、网络了解到当今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有关银耳的信息应该不陌生。

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导入SO2的学习,能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

(2)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卤族、碳族等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后,积累了对物质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根据已有的认知策略和信息加工能力,应用对比比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高效率地进入SO2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学习。

3.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事物的分析,进行二氧化硫性质的推测,指导学生对SO2进行实验探究学习;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酸性,还原性的性质;
3、通过二氧化硫溶于水实验,初步认识可逆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学习兴趣。

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归纳、概述出二氧化硫的性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合作与交流的魅力;
2、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功”与“过”,学会辩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的哲学观点,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制意识。

逐步树立合理应用化学物质的科学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归纳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总结法。

实验:验证SO
2
的漂白性
提供的实验用品:品红溶液
装有的SO
2
针筒
烧杯试管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讨论
怎么操作?
根据什么现象判断?
SO2的漂白原理
SO2和某些有机色素结合,
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无色物质易分解恢复颜色。

【提问】: 二氧化硫能漂白紫色石蕊吗?
能漂白紫色石蕊褪色吗探究:SO
2
提供的实验用品:
紫色石蕊溶液
针筒
装有的SO
2
烧杯
【讲解并板书】2.SO2与水反应
SO2+H2O H2SO3
H2SO3不稳定,易分解
因此这个反应是个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过渡】二氧化硫有毒,与水生成亚硫酸,
实验:验证SO
的还原性
2
氧化剂:
氯水(浅绿色有毒)
溴水(橙色有毒)
酸性高锰酸钾(紫色)
过氧化氢溶液(无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