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1、多数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活性,而黄酮苷则没有。
(√)2、在糖苷化合物中有S,N,C,O苷,其中最难水解的是C苷。
3、花色素比一般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要小。
(×)
4、I型强心苷分子中与苷元相连的糖为2,6-二去氧糖。
(√)
5、植物挥发油是一种油脂。
(×)
6、氧化铝为吸附剂是比较适宜醌类化合物分离的层析介质。
(×)
7、黄酮类化合物一般不能升华也无挥发性。
(√)
8、生物碱一般是以游离碱的状态存在于植物体内。
(×)
9
10
11(√) 12
13
14
15
7,4
16
17
18
19、
(×)
20√)21、
22√)23
24
25×)
26
×)
27、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
(√)
28、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
填空题
1、利用物质在两种不能完全互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差别进行分离的称为分配层析。
2、天然醌类化合物主要类型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类等化合物。
3、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桂皮酸途径。
4、香豆素的分子结构含有异戊二烯母核。
5、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元C/D环稠合方式为α-苯并吡喃酮。
6、一般地,甾体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含有环戊烷氢化菲黄酮类母核。
7、两相溶剂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度(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达到分离的。
8、羟基蒽醌遇碱显红色或紫红色。
9、木脂素多由两个苯丙素通过beta-碳原子(8-8’)位相连聚合而成。
10、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为桂皮酸/莽草酸途径。
11、萜类化合物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的数目进行分类。
12、I型强心苷分子中与苷元相连的糖为2,6-去氧糖。
13、聚酰胺吸附色谱法的原理为氢键,适用于分离醌、黄酮类等化合物。
14、植物体内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是氨基酸。
15、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含一个或多个C6-C3单位的天然化合物。
1
2、D-
A.
C.
3
A.
C.
4
A.
C.
5
A.
6
7
A.
C.苯
8
A.
C.
9、将混合生物碱溶于有机溶剂中,以酸液pH由大→小(酸性由弱到强)顺次萃取,可依次萃取出(A)。
A.碱性由强→弱的生物碱
B.碱性由弱→强的生物碱
C.极性由弱→强的生物碱
D.极性由强→弱的生物碱
10、检查中草药中是否有羟基蒽醌类成分,常用(C)试剂。
A无色亚甲蓝B5%盐酸水溶液
C5%NaOH水溶液D甲醛
11、分馏法分离适用于(D)天然产物的分离。
A.极性大成分
B.极性小成分
C.升华性成分
D.挥发性成分
12、某化合物用氯仿在缓冲纸层析上展开,其Rf值随pH增大而减少,说明它可能是(A)。
A.酸性化合物
B.碱性化合物
C.中性化合物
D.不能判断
13、对水溶解度小,且难于断裂的苷键是(D)。
A.氧苷 B.硫苷
C.氮苷
D.碳苷
14、下列黄酮类化合物中属于花色素类的是(A)。
A. B.
C.
15
A.
C.
16
A.
C.
17
A.
C.
18
A.
C.
19
A
C
20
A
C
21
A
C
22
A:25S型比25R型稳定B:25R型比25S型稳定
C:25S型与25R型都稳定D:25S型与25R型都不稳定
23定下列化合物的双键在Δ1(2)还是Δ3(4)位最好选用(B)
A:UV B:1H-NMR C:MSD:13C-NMRE:IR
24多生物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是在(A)条件下进行的。
A.酸性水溶液
B.碱性水溶液
C.中性水溶液
D.亲脂性有机溶剂
25成青蒿素的衍生物,主要是解决了在(A)中溶解度问题,使其发挥治疗作用。
A.水和油
B.乙醇
C.乙醚
D.酸或碱
名词解释
1、木质素:木脂素是一类由苯丙素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产物。
通常是指其二聚物,少数是三聚物和四聚物;二聚物碳架多数是由β-碳原子(8-8’)连接而成的。
2、强心苷:强心苷(cardiacglycosides)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强心苷是由甾体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天然界存在的强心苷元B/C环是反式,C/D环是顺式,A/B环大多数为顺式。
3、纸色谱法:用纸为载体,在纸上均匀地吸附着液体固定相(如水、甲酰胺等),与固定液不互溶的溶剂作为展开相。
试样滴在纸一端在展开罐中展开,由于各组分在纸上移动的距离不同,最终形成互相分离的斑点,实现定性、定量分析的色谱法
4、
5、pH
统pH
pH
6、7
8分)通过9、
1
答:a.
华性的天然药物的分离,如:香豆素,醌类化合物等。
b.分离方法:
溶剂萃取: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pH梯度萃取: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色谱分离:根据物质吸附性能的差别进行分离
2、聚酰胺柱色谱用于分离黄酮类化合物(苷、苷元)的原理、方法及洗脱规律。
如何理解黄酮类化合物聚酰胺色谱分离的“双重色谱”性能。
答:原理:聚酰胺吸附色谱法的原理为氢键吸附。
洗脱顺序:氢键多寡与洗脱顺序有关(母核上羟基越多,洗脱速度减慢);位置相关与洗脱顺序相
关(羟基数目相同时,聚酰胺对处于C=O间位或对位的-OH吸引力大于邻位-OH,洗脱顺序;邻位羟基黄酮>对位(间位)羟基黄酮);
“双重色谱”性能:同时具备氢键吸附作用和静电吸附作用,洗脱顺序与溶剂极性相关(分子中既有非极性的脂肪链,又有极性的酰胺基团,当用极性移动相(如含水溶剂系统)洗脱时,聚酰胺作为非极性固定相,其色谱行为类似反相分配色谱,因黄酮苷比游离黄酮苷元极性大,所以黄酮苷比游离黄酮苷元容易洗脱。
当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洗脱时,聚酰胺作为极性固定相,其色谱行为类似正相分配色谱,因游离黄酮苷元的极性比黄酮苷小,所以游离黄酮苷元比黄酮苷容易洗脱。
)
3、用两类不同展开系统(醇性展开系统、水性展开系统)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纸色谱的原理及Rf 值规律。
答:不同。
纸
4。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