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素质教育必修适用年级: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总学时:32学时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和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能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学会应用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解决大学生自身心理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必须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咨询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要求:(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把小型讨论与有准备的课堂讨论结合起来,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加强课堂演示。
(4)适当组织心理健康测量,使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测量技能。
(5)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
(6)指导学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心理健康问题。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章环境适应心理第三章自我意识心理第四章人格心理第五章大学生学习心理第六章网络心理与调试第七章人际交往心理第八章情绪心理第九章恋爱与性心理第十章挫折心理第十一章理解生命珍爱人生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表(二)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推荐教材王新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2、教学参考书:(1)金宏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2)姜凤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3)王剑、王和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心灵健康成长》,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三)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1)开卷;(2)闭卷;(3)论文。
2、成绩构成:开卷/闭卷/论文占60%,平时占40%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第一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2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了解健康的演变历程,并理解掌握现代的健康概念。
2)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并能深刻理解它的内涵。
3)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4)帮助学生认识个体、学校、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培养健康的心理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心理健康的定义,并能深刻理解它的内涵。
2)教学难点: 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培养健康的心理方法。
(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播放(4)教学内容:让生命之花绚烂绽放——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5)学生练习及作业:我心目中的心理健康课(二)第二章环境适应心理(3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的原因;2)指导学生掌握心理适应的调试方法和转变的心态。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心理适应的调试方法和转变的心态。
2)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心理适应的调试方法和转变的心态。
(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讨论,视频播放(4)教学内容:校园“新人类”的烦恼——环境适应心理2、实践教学(1学时)(1)教学目的:熟悉环境,促进交往,建立归属感;学习适应新环境所需要的技巧,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逐步克服角色变化带来的同一性紊乱;获得各种经验,为自己的未来拟定适当目标。
(2)教学方法及内容:1)团体游戏活动(《微笑握手》《滚雪球》《不打不相识》《大树与松鼠》《无家可归》等,教师可自行安排)。
2)心理测试:《环境适应能力自测》。
3)学生练习及作业:结合《环境适应能力自测》的结果,谈谈自己如何应对大学生活。
(三)第三章自我意识心理(3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内涵和结构。
2)帮助学生客观地人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3)帮助学生学会及时矫正自己的心理偏差,预防心理问题产生。
4)帮助学生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和常见的人格障碍。
2)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怎样健全自我意识和人格(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播放。
(4)教学内容:认识你自己——自我意识与人格心理2、实践教学(1学时)(1)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能够自我接纳、自我完善、终至自我实现;寻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差距;发掘内在潜能,使之得到充分发展。
(2)教学方法及内容:1)团体游戏活动(《连环炮》《理想的我》《自画像》《背后留言》等,教师可自行安排)。
2)心理测试:《自我和谐量表》。
3)学生练习及作业:写出20个“我是谁……”。
(四)第四章人格心理(2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人格的基本含义和结构。
2)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3)帮助学生认识人格发展异常的表现。
4)让学生掌握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人格的基本含义,识别人格异常的表现,掌握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
2)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掌握人格异常的识别方法,培养健全的人格。
(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分析,学生讨论,视频播放(4)教学内容:让生命放出异彩——人格心理(5)心理测试《测测你的气质类型》。
(五)第五章大学生学习心理(3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内涵及学习的意义。
2)帮助学生认识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3)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其调试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常见学习心理问题的调试方法,转变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
2)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常见学习心理问题的调试方法,转变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
(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分析,学生讨论,视频播放(4)教学内容:通往成功的桥梁——解剖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实践教学(1学时)(1)教学目的:通过与学习成功的同学交流,获得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获得学习方法的启发,从而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及内容:1)团体游戏活动(《学会学习》、《花样翻新》、《我的时间我做主》、《梦想成真》等,教师可自行安排)。
2)心理测试:《学习动力自我测试》。
3)学生练习及作业: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六)第六章网络心理与调试(3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影响。
2)帮助学生了解网络心理的现状及成因。
3)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心理的调适和健康网络心理的培育。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分析网络心理的现状及成因和健康网络心理的培育。
2)教学难点: 网络心理的现状及成因。
(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播放。
(4)教学内容:网外的世界更精彩----网络心理与调试。
2、实践教学(1学时)(1)教学目的:采用团体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上网的目的以及网络多元性的功能,协助成员找出不正确的使用网络的行为,建立正确的使用网络的态度。
(2)教学方法及内容:1)《我的网络生活》《E路上有你》等,教师可自行安排)。
2)心理测试:《网络成瘾自测量表》。
3)学生练习及作业:网络利弊之我见。
(七)第七章情绪心理(2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认识情绪的基本内涵、种类。
2)帮助学生掌握情绪的实质、特征,理解典型情绪理论的核心观点。
3)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情绪。
4)帮助学生找到应对情绪困扰的一般策略。
5)帮助学生掌握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
2)帮助学生找到应对情绪困扰的一般策略。
3)掌握常用的放松训练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困扰并掌握解决的一般策略。
(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分析,视频播放。
(4)教学内容:掌握自己——情绪心理(八)第八章人际交往心理(3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概念、基本功能等知识点。
2)帮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4)帮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偏差的表现及偏差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5)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认识人际交往偏差的表现及偏差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人际交往偏差的表现及偏差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3)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分析,学生团体示范活动,视频播放。
(4)教学内容:你,我,他的和谐世界----人际交往心理2、实践教学(1学时)(1)教学目的:学习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练习基本的交往技能,树立交往信心;学习积极主动交往的态度,探索人际交往的规律,领悟人际交往中应有的态度和方式。
(2)教学方法及内容:1)团体游戏活动(《你做我学》《哑口无言》《轻解千千结》《人际坐标》《戴高帽》《猜猜我是谁》等,教师可自行安排);2)心理测试;《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3)学生练习及作业: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九)第九章恋爱与性心理(3学时)1、理论教学(2学时)(1)教学目的:1)帮助学生了解爱情的含义,爱情与友情的区别。
2)帮助学生掌握恋爱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常见的恋爱心理问题和掌握恋爱心理问题调适的方法,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4)帮助学生学会培养爱的能力与责任。
5)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的性心理。
7)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和掌握性心理问题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