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动物门课后题答案

生物动物门课后题答案

课后题答案一棘皮动物门1.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①棘皮动物区别于无脊椎动物其它类群是为后口动物。

②次生性辐射对称,而以五辐对称为主,幼虫是两侧对称。

③具中胚层来源的内骨骼,常向外突出形成棘刺,故为棘皮动物。

④真体腔发达,具特殊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管足有运动、呼吸、排泄、捕食等多种功能。

2.为什么说棘皮动物、毛颚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二半索动物门1.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有什么理由?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理由是:①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②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③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④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2.何谓“适应辐射”?用半索动物为例来说明。

答:适应辐射: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在动物界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半索动物门的两个纲,在外形上差别很大,肠鳃纲的动物象蚯蚓(自由生活),羽鳃纲的动物像苔藓虫(固着生活),这是因为它们各自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而产生的结果。

三脊索动物门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3大特征。

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

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

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

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

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两栖纲的蝌蚪)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

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

2.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来加以说明。

答:逆行变态:幼体结构复杂,成体的结构简单,这种个体发育由复杂变态到简单的变态现象,称逆行变态。

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

然而,它的幼体外形酷似蝌蚪并具有脊索动物3个主要特征。

海鞘的逆行变态过程:幼体如蝌蚪,生活了几个小时或一天,就前部附着,,尾部连同尾索被吸收,消失,神经管缩成一个神经节,而咽部扩大,鳃裂增多,分泌被囊,长成固着生活的海鞘成体。

3 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文昌鱼虽然是不起眼的小动物,但它是从低级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高等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的动物,也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型。

文昌鱼的摄食、排泄等机能都象无脊椎动物的形式; 但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胚胎发生过程都有了脊椎动物的模样;而且在生物化学上均可见到它具有脊椎动物所有的磷酸肌酸物质;。

但却不具备脊椎动物所有的血红蛋白和铁的化合物,文昌鱼含有一种特殊的钒的元素。

所以,无论从形态、生理、生化和发生方面看都说明它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动物和见证。

答: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地位⑴祖先可能是原始的无头类,与无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⑵由于适应不同生活方式而演变为两支,一支演变为原始有头类,导向脊椎动物进化之路,另一支特化为旁支,演变成头索动物的鳃口科动物;⑶认为头索动物是当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动物的姐妹群。

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种类虽不多,但在动物学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们的身上以简单的形式终生保留着脊索动物的三大基本特征,长期以来为研究脊索动物起源的学者所重视。

这类动物通常少活动,大部时间将身体埋在泥沙中,仅以前端露出沙外,借水流带食物进入口中。

它们的脊索纵贯全身,且伸延到神经管的前面,故称头索动物,或全索动物。

又因没有真正的头部,因此又称无头类(Acrania)。

四圆口动物们1.为什么是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最低等的一个纲?试述其主要特征。

圆口纲动物是最原始的无颌脊椎动物,包括七鳃鳗和盲鳗。

无成对附肢,具软骨,脊索终生存在,有雏形脊椎骨。

具口吸盘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方式。

答:①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

②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③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④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

⑤独特的鳃呼吸器官——鳃囊。

⑥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

五鱼纲1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适合于水生生活的一大类群。

试从它们的形态结构上加以说明。

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2鱼类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1、出现了上、下颌。

与无颌类相比称为有颌类。

⏹2、有鳍条支持的鳍作为运动器官。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脑与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分。

3.鱼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答:鱼鳞分3种,即骨鳞、盾鳞和硬鳞,分别被覆于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鳞鱼类的体表。

鱼鳍分2种,即奇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和偶鳍(胸鳍和腹鳍)。

鱼尾分2种,即正尾和歪尾。

4 比较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各有些什么特点?⏹软骨鱼类脑颅:构造简单,只是一个软骨脑箱保护着脑部。

在脑箱的背前方留一孔——囟门,上覆以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咽颅:由七对软骨弓组成。

颌弓:1对,形成上下颌。

腭方软骨:在背面左右2块,形成上颌。

麦氏软骨:在腹部左右2块,形成下颌。

舌弓:1对。

支持舌部。

鳃弓:5对。

支持鳃。

5、说明鱼类消化道的结构与它们食性的关系。

答: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③鳃耙与食性: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

④胃肠与食性: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⑤消化酶与食性: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活性高。

6鳔的功能是什么,有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点?⏹鳔内气体的分泌和吸收过程相当缓慢,不能快速地适应水压的变化;⏹鳔的主要功能是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

⏹鱼类实现升降运动的主要器官则是鳍和大侧肌的运动。

⏹鲤形目鱼类的鳔与内耳之间依靠由舟骨、间插骨、三脚骨等骨构成的韦伯氏器(webe-rian organ)联系,具有特殊的感觉功能。

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开鳔类:通过鳔管直接由口吞入或排出,或由血管分泌或吸收一部分。

⏹闭鳔类:通过特有的红腺和卵圆区调节鳔内气体。

7简述鱼类肾脏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软骨鱼类⏹ 1 肾脏可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几乎等于清水的大量尿液。

⏹ 2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将滤泌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内。

⏹ 3 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

硬骨鱼类⏹ 1 海水硬骨鱼大量吞饮海水。

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而把水分截留下来,使体液维持正常的低浓度。

⏹ 2 海洋鱼类肾脏内的肾小体数量比淡水鱼类少得多。

⏹ 3 软骨鱼类的血液中因含有2%~2.5%的尿素,使体内体液的浓度和渗透压高于海水。

周围海水还会通过鳃部和皮肤渗透进入体内。

这时,通过肾排出多余水分。

多余盐分则通过直肠腺排出。

8 鱼类感觉器官的结构如何适应水生生活?⏹鱼类的感觉器官: 皮肤感受器、侧线感觉器、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等。

⏹侧线系统: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和体侧的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一系列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

侧线的作用机理:⏹ 1 当水流轻击鱼体时,⏹ 2 水压通过侧线孔,⏹ 3 影响到管内的粘液,⏹ 4 并使感觉器内的感觉毛摆动,⏹ 5 从而刺激感觉细胞兴奋,⏹ 6 再通过神经将外来刺激传导到神经中枢。

9什么是鱼类的洄游?可分为几种类型?研究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答: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三者又以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目的而互相区别。

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

至于诱发鱼类洄游和决定洄游路线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与鱼类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关,也与季节、温度、食源、海流、水质变化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遗传性密切相关。

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五两栖纲1.结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答:从水生转变到陆生的古两栖动物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新矛盾: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