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5. 吸收塔的计算

5.5. 吸收塔的计算


(3)因吸收操作时,Y >Y*或X*>X,故吸收 操作线在平衡线的上方,操作线离平衡线愈 远吸收的推动力愈大;解吸操作时,Y<Y*或 X*<X,故解吸操作线在平衡线的下方。
3、并流吸收操作线
V,Y2 L,X2
L Y Y2 ( X X 2 ) V
Y Y2 Y1
A B
斜率= -L/V
V,Y L,X
dGA K Y (Y Y )aΩ dZ
*
(5-88)
将式(5-86)与(5-88)联立得:
V dY dZ * K Y aΩ Y Y
(5-89)
当吸收塔定态操作时,V、L、Ω 、a皆不 随时间而变化,也不随截面位置变化。对于低 浓度吸收,在全塔范围内气液相的物性变化都 较小,通常KY、KX可视为常数,将式(5-89)积 分得:
逆流吸收操作线具有如下特点:
L L Y X (Y2 X 2 ) V V
图5-21 逆流吸收操作线
L L Y X (Y1 X1 ) V V
图5-22 吸收操作线推动力示意
(1)当定态连续吸收时,若L、V一定,Y1、 X2恒定,则该吸收操作线在X~Y直角坐标图 上为一直线,通过塔顶A(X2,Y2)及塔底B (X1, Y1),其斜率为L/V,见图5-21。L/V 称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 (2)吸收操作线仅与液气比、塔底及塔顶溶 质组成有关,与系统的平衡关系、塔型及操 作条件T、P无关。
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的依据: 气液平衡关系 吸收速率方程 物料恒算
5.5.1.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1.物料衡算 定态逆流吸收塔的气液流率和组成如图5-19所 示,图中符号定义如下:
V, Y2 L, X2
V——单位时间通过任一塔截面 惰性气体的量,kmol/s;
L——单位时间通过任一塔截面 的纯吸收剂的量,kmol/s;
VY1 LX VY LX 1

L L Y X (Y1 X 1 ) V V
(5-82)
由全塔物料衡算知,方程(5-81)与(5-82) 等价。
操作关系:
塔内任一截面上气相组成Y与液相组成 X之间的关系。
逆流吸收操作线方程:
方程(5-81)与(5-82)称为逆流吸收 操作线方程式。
解: 按题意进行组成换算: 进塔气体中SO2的组成为:
y1 0.09 Y1 0.099 1 y1 1 0.09
出塔气体中SO2的组成为:
Y2 Y1 (1 ) 0.099 (1 0.09) 0.0099
进吸收塔惰性气体的摩尔流量为
1000 273 V (1 0.09) 37.8kmol/h 22.4 273 20
G GB
L LS
Yy
X x
kL、kG 近似为常数
表5-1
SO2气液平衡组成表 SO2溶液 浓度X 0.00084 0.0014 0.00197 0.0028 0.0042 气相中SO2 平衡浓度Y 0.019 0.035 0.054 0.084 0.138
SO2溶液 气相中SO2平 浓度X 衡浓度Y 0.0000562 0.00066 0.00014 0.00158 0.00028 0.0042 0.00042 0.0077 0.00056 0.0113
V,Y1
L,X1
X2
X1
X
图5-23 并流吸收操作线
4、逆流与并流的比较: 1)逆流推动力均匀,且
Ym逆流 Ym并流
2) Y1大,逆流时Y1与X1在塔底相迂有利于提高X1; X2小,逆流时Y2与X2在塔顶相迂有利于降低Y2。
5.5.2.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 1.最小液气比: 针对一定的分离任务,操作条件和吸收物系, 当塔内某截面吸收推动力为零,达到分离程度所 需塔高无穷大时的液气比。 表示为:
Y1 Y2 L V min X 1,max X 2
(5-85)
Y
Y
X
图5-24 逆流吸收最小回 流比
X
图5-25 最小回流比计算示意图
例、某矿石焙烧炉排出含SO2的混合气体,除SO2外
其余组分可看作惰性气体。冷却后送入填料吸收塔
中,用清水洗涤以除去其中的SO2。吸收塔的操作温 度为20℃,压力为101.3kPa。混合气的流量为 1000m3/h,其中含SO2体积百分数为9%,要求SO2 的回收率为90%。若吸收剂用量为理论最小用量的
体积传质系数的物理意义:
在单位推动力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 填料层内吸收的溶质量。 注意:
根据吸收速率定义,dZ段内吸收溶质的量为:
dGA N A dA N A (aΩdZ )
(5-87)
式中:
GA——单位时间吸收溶质的量,kmol/s; NA ——为微元填料层内溶质的传质速率, kmol/m2· s; 将吸收速率方程
N A K Y (Y Y )
*
代入式(5-87)得:
实际吸收剂用量
L=1.2Lmin =1.2 1161=1394kmol/h
塔底吸收液的组成X1由全塔物料衡算求得:
X 1 X 2 V (Y1 Y2 ) / L 37.8(0.099 0.0099) 0.0003 0.0027 1394
由该题计算结果可见,当保持溶质回收率不变, 吸收剂所含溶质溶解度越低,所需溶剂量越小, 塔底吸收液浓度越低。
塔底吸收液的组成X1由全塔物料衡算求得:
X 1 X 2 V (Y1 Y2 ) / L 37.8(0.099 0.0099) 0 0.00267 1263
(2)吸收率不变,即出塔气体中SO2的组成Y2 不变,
Y2 0.0099
所以
X 2 0.0003
Lmin
Y1 Y2 37.8(0.099 0.0099 ) V * 1161kmol/h 0.0032 0.0003 X1 X 2
1、重点掌握的内容: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平 均推动力、吸收因数法); 2、了解的内容: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图解法)、理论级的 计算;
3、熟悉的内容:
吸收操作线、吸收操作线的特点、、传质推 动力、最小液气比及计算、体积传质系数、传质 单元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传质单元高度的定义 及物理意义、吸收因数及物理意义、解吸因数、 吸收过程的设计(吸收条件的确定)及计算(吸 收剂用量、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塔径的计算、塔 核算)、吸收过程的强化措施;解吸的特点、解 吸的计算;
4、难点:吸收过程的操作分析与计算。
工业上通常在塔设备中实现气液传质。 逐级接触式 塔设备一般分为 连续接触式
本章以连续接触操作的填料塔为例,介绍 吸收塔的设计型和操作型计算。
吸收塔的计算内容:
1、设计型: 流向、流程、吸收剂用量、 吸收剂浓度、 塔高和塔径的设计计算; 2、操作型: (1)在物系、塔设备一定的情况下,对指定的 生产任务,核算塔设备是否合用; (2)操作条件发生变化,吸收结果将怎样变化 等问题。
5.5.3.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通常采用传质单元数法, 它又称传质速率模型法,该法依据传质速率、物 料衡算和相平衡关系来计算填料层高度。 1、塔高计算基本关系式
在填料塔内任一截面上的气液两相组成和 吸收的推动力均沿塔高连续变化,所以不同截 面上的传质速率各不相同。
进行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时,传质速率方程 和物料衡算式应对填料层的微分高度列出,然 后积分得到填料层总高度。 在图5-26所示的填料层内,厚度为dZ微元的 传质面积为:
由表5-8中X~Y数据,采用内差法得到与气 相进口组成Y1相平衡的液相组成
X 0.0032
* 1
(1)
Lmin
Y1 Y2 37.8(0.099 0.0099 ) V * 1052 kmol/h 0.0032 X1 X 2
实际吸收剂用量
L=1.2Lmin =1.2 1052=1263kmol/h
注意: L值必须保证操作时,填料表面被液体 充分润湿,即保证单位塔截面上单位时间内 流下的液体量不得小于某一最低允许值。
4、最小液气比的计算: (1)图解法: 最小液气比可根据物料衡算采用图解法求 得,当平衡曲线符合图5-24所示的情况时,
Y1 Y2 L * V min X 1 X 2
Z
Y1 Y2
VdY * KY aΩ (Y Y )
Y1 V dY Y2 Y Y * KY aΩ
(5-90)
——低浓度定态吸收填料层高度计算基本公式
体积传质系数: a值与填料的类型、形状、尺寸、填充 情况有关,还随流体物性、流动状况而变化。 其数值不易直接测定,通常将它与传质系数 的乘积作为一个物理量,称为体积传质系数。 如KYa为气相总体积传质系数, 单位为 kmol/(m3· s)。
5.5. 吸收塔的计算
5.5.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5.5.2. 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 5.5.3. 吸收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5.5.4. 吸收塔理论级数的计算 5.5.5. 吸收塔塔径的计算 5.5.6. 吸收塔的设计型计算
5.5.7. 吸收塔的操作型计算
5.5.8. 强化吸收过程的措施
本节教学要求
考虑吸收剂用量对设备费和操作费两方面 的综合影响。应选择适宜的液气比,使设备费 和操作费之和最小。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通常吸收剂用量为最 小用量的1.1~2.0倍,即:
L L (1.1 2.0) V V min
3、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L (1.1 2.0) Lmin
(5-83)
(2)解析法:
若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则采用下列 解析式计算最小液气比
Y1 Y2 L V min Y1 X 2 m
(5-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