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发出声音,都可以作
为声源。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也停
止。
提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几种常见物体的发生原理: 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的方法——转换放大法
将不容易观察到的微小现象,通过某种方式直观的表现,转换放大法
如:将纸屑放入到扬声器中,或将发声的音叉放入到水中
声音的传播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小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入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使电铃发声,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
空气,发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小,直至听不到。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我们又可以听到声音了。
以上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通过物质的。
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作介质。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
任何固、液和气都能够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
声波:物理学中将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注意:
(1)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并没有随着声波向前移动,而是在原处振动。
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振动形式和能量通过周围物质传播开去。
声波可以传播、信息。
(2)声音的实质:声音是一种机械波。
波是能量的传递形式。
(3)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由于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
因此宇航员在月球上面对面说话是听不到的,要通过无线电来通话。
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速是描述声音快慢的物理量
影响声音大小的因素
观察下面的表格:
①观察在25°C的情况下,声音在煤油、蒸馏水、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
且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三态中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固>v液>v气。
②观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在15°C和25°C的情况下,声速不同,可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总结: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它传播的物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低,声速就越小。
回声
回声的产生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就是回声;另外一部分声波会穿入或绕过障碍物。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当原声与回声时间间隔相差0.1秒或以上时可以听见回声。
因此,要求人能听到回声,则人离障碍物至少17米。
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因此在屋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
如何听到声音(阅读资料)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1)声波达到人的耳朵,(2)听觉系统正常,(3)声响达到一定的分贝,(4)是声音的频率在人耳的范围内
人感知声音的两种途径
空气传导
定义:通过空气的振动引起鼓膜的振动,从而震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
原理:气体传声
骨传导
定义:通过人的头骨传到听觉神经,从而引起听觉。
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双耳效应
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双耳效应的基本原理
“双耳效应”的原理十分复杂,但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双耳的位置在头部的两侧,如果声源不在听音人的正前方,而是偏向一边,那么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就不相等,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与相位就有差异,人头如果侧向声源,对其中的一只耳朵还有遮蔽作用,因而到达两耳的声压级也有不同.人们把这种细微的差异与原来存储于大脑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并迅速作出反应从而辨别出声音的方位。
✓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
由于左右两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除了来自前方和正后方的声音之外,由其他方向传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就有先后,从而造成时间差.如果声源偏右,则声音必先到右耳后到达左耳.声源越是偏向一侧,则时间差也越大.实验证明,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时间差约为0.62ms.
✓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差
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就可能不同.如果声源偏左,则左耳感觉声级大一些,而右耳声级小一些.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可达到25db左右.
【考查:声音的产生】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
C.振动停止,发音停止
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
【答案】B
【考查:声音的产生】
2、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此现象表明声音()
A.可以通过固体传播B.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答案】C
【考查:声音的产生】
3、敲门时,我们听到敲门声,在此过程中()
A.只有门在振动
B.只有门周围的空气在振动
C.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
D.门和它周围的空气都没振动
【答案】C
【考查:声音的传播】
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倒车雷达
C.超声波清洗机
D.真空罩中的闹钟
【答案】D
【考查:声音的传播】
5、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B.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答案】A
【考查:声音的产生】
6、为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
(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2)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3)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4)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只细小的铅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快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1)(2)B.(2)(3)C.(2)(4)D.(3)(4)
【答案】C
【考查:声音的传播】
7、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不能听到枪声才计时,这是因为()
A.看枪冒烟时,计时比较方便
B.怕离起点较远,声音嘈杂听不清枪声
C.听到枪声计时不够准确,使得记录时间变短
D.听到枪声计时不够准确,使成记录时间边长
【答案】C
【考查:回声】
8、一辆汽车面对一高山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鸣笛4s后听到了回声,求此辆车听到回声时到高山的距离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答案】660m
【考查:如何听到声音】
9、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仍然能够听到自己演奏的创作曲子,他是利用()
A.双耳效应B.骨传导C.次声波D.回声定位
【答案】B
【考查:声音的产生】
1、下列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用力敲鼓,鼓声变大
B.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变小
C.用嘴咬住发声的音叉,感觉发麻
D.远处听到蝈蝈的鸣叫声
【答案】C
【考查:声音的传播】
2、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B.磁性物质C.真空带D.金属物质
【答案】C
【考查:声音的传播】
3、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答案】D
【考查: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说明了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
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
(4)如图④所示,把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
【答案】
(1)乒乓球弹起;振动;(2)在桌面上放一些纸屑;(3)便于观察发声音叉在振动;空气;不能;(4)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考查:回声】
5、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20m/s,在汽车正前方L=270m处有一山崖,此时汽车鸣笛,又前进一段路程s 听到回声,已知声速为340m/s,求s.
【答案】30m
【考查:回声】
6、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山崖355米处鸣笛,汽车向前行驶s=30m后司机听到回声.求:汽车的速度.
【答案】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