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投资行为(一)

论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投资行为(一)

论我国政府环境保护的投资行为(一)摘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环保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环保产业在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它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

同时又能兼顾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环保产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政府作为环境保护投资的主体,其投资行为得当与否影响到政府的投资的成本、收益与实现效果等。

文章运用一些例子对政府投资行为进行了成本效益的分析,以期找出使政府环境保护投资行为更为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环境资源;环境保护;环保投资;政府一、我国环境问题现状与政府责任(一)环境的经济特征分析一般的社会资源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经济运行达到高效率的情况下,达到帕累托最优,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问题、环境资源、环境产品等具有不同于一般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作为社会福利的一种间接形式,对它们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建立有效的环保市场体制,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谋福利。

环境资源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资源的经济学特性主要表现为:1公共性。

环境资源由于不可分割性导致的产权难以界定或者界定成本很高,往往属于公共物品和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所以,对于环境资源来说,我们是可以共同而又不排斥地使用的。

因此,使用者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整个社会的意愿,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

最终可能导致环境资源越发稀缺。

在环境资源上,每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最终结果,是导致资源的稀缺。

2垄断性。

环境资源的自然垄断由于不存在竞争,很容易导致市场的缺失。

如水、气体等资源的开发生产往往只需要一个厂商来进行。

由于这些行业取得垄断地位,导致开发生产后的资源环境价格过高、服务质量低,并且常常以牺牲生态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私人利润。

3外部性。

环境产品包括了污染了的环境和保护了的环境,其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准公共性。

由于环境产品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很不协调,它的生产和消费会使得生产或消费以外的社会成员遭受到损失,而自身却无法为此得到补偿,于是就会产生正的外部化效应和负的外部化效应。

对于环境产品而言,私人成本往往不等于社会成本,这就形成外部成本和外部效益。

4信息不对称性。

环境信息是不对称的。

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信息的公共性和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导致。

例如,污染的生产者常常对其生产过程、生产技术、排污状况、污染物的危害等方面的信息的掌握比受污染者和政府多得多,但受个人利益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驱使,往往会选择隐瞒这些信息,实施污染行为。

(二)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政府的关系目前,环保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其中政府担当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

由于政府的权威性、不可更替性和强制性等特点,使政府在指导、协调、服务、保障和提供基础设施方面。

发挥着重要职能;在不可替代资源的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国家对环保治理投入不断提高。

“六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是150亿元,占GDP的0.5%;“七五”期间的环保投资为550亿元,占GDP的0.67%;“八五”期间增长至800多亿元,占GDP的O.8%以上;“九五”期间的环保投资总额达到3600亿元,占GDP的0.93%。

2006年,环保机械行业实现总产值近700亿元、销售收入630亿元、销售利润约40亿元。

全年产值增幅和销售收入增幅均保持在15%左右。

其中水污染防治设备1.6万台(套),增加78.2%;大气污染防治设备6.5万台(套)。

增加25.3%;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649台(套),增加55.3%;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4万台,增加73.2%;固体废物处理设备2.6万台(套),同比下降0.3%。

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支持以及对市场的有效监管,环保产业将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增长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对于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环保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环保产业在中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待挖掘,它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同时又能兼顾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环保产业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政府环境保护投资行为分析政府投资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投资活动。

投资作为一种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支出,政府投资也一样,它的当期投入,往往会带来未来的产出。

(一)政府环境保护投资的动机1弥补市场机制条件下环境保护投资中存在的缺陷。

在一定条件下,市场机制缺乏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能力,往往着眼于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

环境保护产业并不能通过市场自身的优化配置来达到投入产出的平衡,“市场失灵”呼吁政府的干预。

2改善环境质量,拉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增加GDP。

从经济利益上说,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收益,通过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活动必然会给一个地区、一个集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也会加快本地区和本部门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环境产品的特殊性,它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也能通过创租活动为某些个人带来寻租收益,政府的投资行为往往伴随着一些外包的寻租行为,这为增加就业、带动GDP的发展都有着一些积极的作用。

3政府的政绩支持。

从政治利益上说,政府投资活动可以在现有的机制下通过政绩显示、区域攀比以及现行的考评机制实现个人的政治目的。

而环境保护投资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例如,新加坡就以其美好的城市环境而著名于世界,这也是政府在环境保护投资中的政绩的显现。

我国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文明卫生城市”,往往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城市,其入选的机会也会大得多。

(二)我国政府环保投资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思路1公共投资成本收益的基本内涵。

西方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投资是政府为供应公共产品而进行的投资。

公共投资对促进社会福利、稳定经济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共投资成本效益分析是衡量公共投资计划的实用方法。

公共投资分析与竞争性商业投资成本效益分析是不同的。

竞争性商业项目主要关注项目本身对于投资者的回报;公共投资则不然,其投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公共投资项目完成后达到的综合社会经济目标,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目标。

例如,一次成功的福利型项目完成后,其形成的消费者剩余可由社区居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这就为推动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由于该部分消费者剩余可由居民自由支配,必然又减少一些犯罪现象。

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再从社会经济来说,若该项福利设施聚集了社区居民,则其周边人气旺盛,铺面、土地、房产又必然升值,升值收入中的一部分又可用于消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就形成了社会的综合良性互动。

这个社会的综合良性互动就是公共投资要达成的目标,这即是公共投资成本效益分析与竞争性商业投资成本效益分析的根本不同。

2政府环境保护投资效益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成本应该包括财务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经济性成本。

财务性成本是指实际支付成本(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能在会计账面上反映出来:这又可以分为资本成本及营业成本,前者指投资建设计划外其所有支出的成本,后者指在固定期限内为了维持产出或服务提供所需支出的成本。

社会性成本,即是该项目政府投资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

例如在生态环境投资建设中,对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其对电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促进了整体的环境建设,但是对于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附近的房屋建筑,全部都被淹没,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了洪涝,影响了一部分人民的生活。

这就是典型的政府环境投资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的表现。

但是,从量的分析上看,政府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那么对那个项目的投资就是有价值的。

政府环境投资效益的推算比成本的推算更加不容易,因为环境投资的目的在于为公众服务,增进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它的效益是无形的。

政府的环境保护投资包括财务性效益、社会性效益和间接性效益。

财务性效益如武汉市政府投资建设武汉市江岸区后湖乡,由于上游印染厂的废水和附近塔子湖村、跃进村的生活污水直接向湖中排放,水产养殖投饵等污染致使武汉市江岸区后湖乡湖水水质逐年恶化。

其投资建设的直接财政收益体现在养殖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与养殖户签订合同实现财政的增收。

治理前每年投放10万尾鱼苗,约有4万尾鱼死亡,造成水体腥臭、浑浊发黑。

很多养殖户由于死鱼现象经常到相关部门投诉。

治理后没有鱼类非正常死亡现象,在相同的养殖时间里,鱼类的重量也从原来的2.5斤提高到治理后的3.5斤。

目前鱼类售价也比以前(污水鱼)提高了一倍,养殖户的总体收入提高2倍以上。

充分体现了健康、生态的养鱼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则体现在政府的投资项目建设成功后实现标本兼治、长期改善和维护湖体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平衡,改善塔子湖周边居住环境。

而间接效益则体现在随着湖水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临湖高档别墅区梦湖香郡的每平米售价从原来的4000多元升到了1万多元,给开发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塔子湖的成功治理以及湖体周边人文景观建设使得别墅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3评价体系分析。

传统的公共支出中,为了确定某项支出是否获得最大收益,往往采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判定是否社会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指标。

在政府的环保投资中,也应该用成本一收益的分析方法来评价投资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