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香蕉产业概况
三、生产销售特点分析
(一)生产特点 香蕉要求高温多湿,生长温度为20~35℃,最适宜为24~32℃,最低不宜低于l5.5℃。 香蕉怕低温,忌霜雪,耐寒性比大蕉、粉蕉弱。生长受抑制的临界温度10℃降至5℃时叶 片受冷害变黄,1~2℃叶片枯死。果实于12℃时即受冷害。催熟后果皮色泽灰黄,影响 商品价值。 香蕉对自然灾害和严重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差。一是香蕉夏秋季常受台风的袭击、冬季常 受低温霜冻,造成严重的损失。二是巴拿马病害仍是香蕉产业的最大威胁,近年,该病在 所有香蕉产区不同程度发生。另外,黑星病、叶斑病、叶缘枯病、束顶病、花叶心腐病以 及花蓟马等病虫危害严重.影响香蕉的产量和品质。 香蕉是无性繁殖,常规通过吸芽方式来繁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渐渐组培脱毒快繁 已经成为主流。这一过程就存在了很多问题,长期无性繁殖导致其品种严重退化,品质及 抗性下降。组培工作室的增多又缺乏统一的管理,导致技术不规范,长期继代,品种退化, 或脱毒的不彻底,为蕉农造成损失。 香蕉是速生性大型草本植物,就算再肥沃的土壤也不足以使香蕉丰产,在栽培时常需施 用大量化肥。化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一是土壤酸化。由于种植过程中耕作方 式不合理,施用化肥过量,农家肥较少,造成土壤酸化板结,种植香蕉后很难在短时间内 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结构,长远来说对发展农业生产很不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 污染严重。香蕉种植中农用地膜、香蕉套袋薄膜随地扔弃,香蕉采收后茎杆不处理,造成 了“白色、绿色”污染,同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合理施用,造成了对土壤 的破坏、环境的污染,不利于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
广东香蕉分布较广,有香大蕉种植的共有21个市,而香大蕉总产量(1995年)在 120千吨以上的有广州(125千吨),中山(139千吨),香大蕉总产量在250千吨以 上的有湛江(253千万吨),茂名(557千吨)。
(二)、主产区情况
我国国内香蕉种植区域集中在北纬30。以内的热带地区, 2008年香蕉产量前五大省分别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福 建。2008年我国香蕉总种植面积约为31.78万hm2,其中广东为 12.86万hm2,广西为6.10万hm2,云南为5.09万hm2。海南为 4.79万hm2,福建为2.63万hm2。当年我国香蕉生产大省的产量 分别为:广东348.10万t,海南151.60万t。广西97.00万t。云南 94.80万t。福建88.20万t,上述五省的香蕉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 的97%以上。
我国是香蕉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香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 一,有二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公元前 369年后)和屈原(公元前343~277年)的《九歌》已载有香蕉作 纺织用。据古籍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破南越建 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花异木,有甘蕉二本(一作十二本)。可知在 公元前一百多年,广东已有香蕉栽培。署名晋嵇含著(一般认为是 宋代人采录撰辑)《南方草本状》中载芭蕉有三种,最好是羊角蕉, 果最小,次为牛乳蕉,最大最劣为正方形蕉。由此可见,当时已对 品种有所划分。 香蕉是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热带水果,果肉香甜,,欧洲人因 它能解除忧郁而称它为“快乐水果”,而且香蕉还是女孩子们钟爱 的减肥佳果。香蕉又被称为“智慧之果”,传说是因为佛祖释迦牟 尼吃了香蕉而获得智慧。香蕉营养高、热量低,含有称为“智慧之 盐”的磷,又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钾、维生素A和C,同时膳食纤 维也多,是相当好的营养食品.
(六)国外市场销售情况
香蕉生产大国并不一定是出口大国,中国香蕉产量的增长还不能满足日 益增长的国内消费者对香蕉鲜果的消费需求。中国在世界香蕉的国际贸 易中仍然保持着净进口国的地位。中国香蕉出口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1986年出口量为9.4万t,2008年下降到1.5万t,年均减少约3.8%。中国 香蕉进口量从1986年的7.6万t上升到2008年的36.2万t,总体呈现递增趋 势。 从2008年中国香蕉出口贸易流向可以看出,中国香蕉的出口国和地区 主要是俄罗斯、日本和中国澳门,约占总出口量的98%,其中出口俄罗 斯的香蕉总量和总额约为中国香蕉出口总量的88%,从香蕉的出口品质 和价格来看,出口到日本的香蕉价格和品质最高。从2008年中国香蕉进 口贸易流向可以看出,中国香蕉进口最主要的来源国是菲律宾,约占中 国香蕉进口总量的87.7%,其次从泰国、厄瓜多尔、越南、老挝等国也 有少量的进口量。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香蕉将面 临菲律宾香蕉更大的挑战。 从香蕉出口价格来看,比利时的香蕉出口价格最高,2000年以后一直 保持在1000美元/t;菲律宾和危地马拉香蕉的出口价格优势最为明显, 绝大部分年份维持在170~220美元/t;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洪都拉 斯等国香蕉出口价格集中在200~300美元/t;中国香蕉出口价格一般维 持在460~600美元/t,价格波动较大,与其他主要香蕉出口国相比,价 格处于高位水平。
(五)国内市场国内外产品竞争状况
国内市场的竞争主要在于东盟与本土产品,现做以竞争力分析:从价格上分 析:我国香蕉进口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过低,有利于香蕉进口到我国,加上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是东盟香蕉大量涌入我国,且其生产成 本要低于我国有价格优势。从品质上比较:由于中国香蕉栽培区,昼夜温差大, 有利于香蕉果实的养分积累,香蕉风味浓郁,糖度高、品质优。而东盟国家如菲 律宾常年气温较高,虽有利香蕉生长,但生长周期短,不利于香蕉营养物质的积 累和转化,所以品质和风味较差。中国香蕉的品质虽优于东盟各香蕉主产国,但 香蕉外观要逊色于菲律宾、泰国和越南。从品种上分析:东盟各国品种繁多各类 品种齐全,有外销专用,内销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而我国在这方面做的较差, 有四大品种类群,20多个品种,且品种优势不明显,而且随着无性繁殖的进行, 品种有退化的趋势。从收获季节分析:中国香蕉收获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当年的 1 1月底至次年5月底,而东盟主产国全年可调节收获。在上市季节、产销调节上 比中国有较大的优势。从生产及采后技术的比较:中国香蕉在预冷、保鲜、催熟 等技术上与国外有一定差距。菲律宾在香蕉种植、采收、保鲜、包装、运输与销 售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化运作模式,生产多数由几个公司组成集团进行 运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统 一销售的运作模式,组建了服务公司,形成香蕉产业链条,实现农、工、贸一体 化,建立了基础设施较好的常年生产基地.解决了长期连作所带来的土壤板结、 地力下降和病毒危害等技术难题,注重采后处理各环节,以确保生产出高品质、 符合出口要求的果品。
二、销售状况
(一)国内市场供需分析 十几年来,我国一直是香蕉消费大国, 目前年消费量约在650万t左右,并且供 需缺口逐年加大。近年来我国人民对香 蕉需求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随着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香蕉由原 先的高档消费品逐渐演变为普通消费品, 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欲望与需求;二是随 着国内市场设施和运销技术的改善,香 蕉的消费者范围己大大扩展,香蕉已经 成为全国性的消费水果,其价格也较为 合理,能为普通百姓所接受,即使在较 为偏远的北方和西部城镇也能买到。而 且目前每人每年香蕉消耗量仅5kg,远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3kg。我国本土 生产香蕉根本无法满足国内香蕉市场的 需求,很大一部分要靠进口,香蕉是我 国进口量最大的水果品种占我国水果进 口总量的80%以上。
(三)国内主销区
主要销往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
(四)国内主产区市场竞争状况
就09年产量来看,广东位于第一位,后起之秀海南,云南击败广西跃居第二、 第三。各自产区有各自不同的特征。福建主要分布在其闽南地区,特别是漳州天 宝蕉更是凭借其极佳的风味广受大家喜爱,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但由于其位于香 蕉地理分布的北限,霜冻成为了制约香蕉发展的主要因素,台风也时常影响其产 量。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立合作社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产业模式。而且 其有地理优势,与台交流密切,产品技术更新快。广东与广西海南香蕉上市时间 相对集中,市场竞争激烈。此外其香蕉的巴拿马病等病虫危害严重,而且易遭受 台风霜冻的侵袭。产业模式不成熟,以个体经营为主,有部分的个体经销专业户 与生产基地。广西受台风影响小,相对广州无霜期长。同广州一样存在病虫害严 重的问题。更突出的问题是广西的香蕉虽然有少量品牌,但其在销售时时常假借 别人的包装,正所谓“一流产品三流包装”,极大的损害了其声誉,对以后的发 展极为不利。海南是香蕉的最适宜生区,而且政府投资扶持力度大,促使香蕉产 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但是仍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云南是香蕉的原产地之一, 虽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其环境基本保持原生态,绿色天然无污染,适宜发展高档 的绿色有机香蕉。云南地处内陆远离霜冻与台风的危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 造就了高的昼夜温差,形成“高地蕉”的优良品质。众所周知,云南大部有广大 农田尚未开发,人力资源价格低,因而其成本低廉。但其产业还不成规模以个体 户经营为主。
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也均有栽培,以台 湾、广东最多。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经处理脱涩后,洗净 鲜用。早期我国栽培的有甘蕉,粉蕉两个品种。甘蕉果形短 而稍圆,粉蕉果形小而微弯。其果肉香甜,除供生食外,还 可制作多种加工品,近期引入巴西蕉、威廉斯,台蕉,泰蕉 等品种。
香蕉为芭蕉科植物果实。原产亚洲东南部,我国 海南、台湾、
(二)国内市场价格水平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香蕉的价格波动比较大.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香蕉事件,更是直接影响了 香蕉的价格:2007年的“蕉癌”事件,使得海南香蕉的价格跌破了成本价,只有0.2—0.3元/kg; 2009年,南方部分省市出现了降雪和寒潮天气,交通堵塞导致香蕉北运受阻,同时由于盲目扩种导 致集中大量上市,致使香蕉地头的收购价低至0.1—0.2元/kg。此外,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部分香蕉 产区一旦遭遇台风就会使香蕉在短时间内供不应求。从而使得价格升高。 资料显示:香蕉的成本一般在1.0元/kg左右,正常批发价格为2.0—2.4元/kg;市场调查显示, 2009年进入冬季以后.香蕉价格便大幅下滑。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香蕉的批发价普遍在1.2 -1.4 元/kg,大蕉最为便宜,价格仅0.4—0.6元/kg,原来市场较为热销的广西粉蕉也只有3.0—4.4元/ kg,基本低于成本价格更远远低于往年水平。而2010年的调研结果显示,海南省的香蕉普遍价格在 3.4—5.0元/kg;经历了2009年寒潮影响而大量滞销的广西省,2010年的香蕉普遍价格也基本保持 在3.0元/kg以上,基本保持了较好的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