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监测
了解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腹泻流行状况和特点,为疫苗研制和疫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四川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监测对象为5岁以下腹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收集2006-2010年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和分型,使用ELISA进行病毒检测,RT-PCR进行病毒分型。

结果972例腹泻患儿送检标本中检测到353株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36.3%,6月龄-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12月份。

结论轮状病毒是四川地区哨点医院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毒株流行型别显示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可引起人类腹泻的轮状病毒有A、B、C 3组:A组轮状病毒是导致为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原因,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青少年并呈暴发流行,而C组轮状病毒在成人中散发存在[1]。

在我国,每年秋冬季节40%-60%的婴幼儿重症腹泻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估计每年可造成2万左右5岁以下幼儿死亡。

轮状病毒流行型别随地域的不同和时间变化表现为不同的流行规律和特点[2],从2006-2010年,四川省按国家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选择成都市儿童医院为国家级监测点,共采集腹泻标本999份,对其中的972 份进行了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抗原检测分析,以探讨其中轮状病毒感染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3],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选取国家级监测点成都市儿童医院2006-2010年的999名腹泻监测
的门诊和住院患儿,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其中男性620例,女性379例,男女之比为1.64:1,患儿年龄为0-5岁。

腹泻诊断标准: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等)。

1.2 方法收集2006-2010年5岁以下腹泻患儿999份大便,用Elisa对972份标本进行RV 抗原检测,并对其中的245份阳性标本采用RT-PCR进行RV的G、P分型。

同时对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进行抗原检测。

2. 结果
2.1 2006-2010年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阳性检出率在2006-2010年采集的999份婴幼儿腹泻标本中,对其中的972份进行了轮状病毒检测,阳性353份,总阳性率为36.32%。

该哨点医院除2008年轮状病毒检出率(26.67%)较低外,2006年(47.19%)、2007年(48.39%)、2009年(41.03%)、2010年(32.26%)四年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杯状病毒2010年阳性率为(28.5%),比2006年(0)、2007年(18.18%)、2008年(1
3.19%)、2009年(27.97%)明显有所提高。

星状病毒2010年阳性为(0.9%),明显低于2006年(7.14%)、2007年(12.5%)、2008年(2.78%)、2009年(2.54%)四年的阳性率。

肠道腺病毒2010年阳性率为(6.3%),与2006年(3.57%)、2007年(
4.35%)、2008年(4.86%)、2009年(2.54%)相比基本一致。

2.2 轮状病毒感染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检测阳性患儿中,605份男性患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220份,阳性率为36.4%,367份女性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133份,阳性率为36.2%。

男女患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2006-2010年轮状病毒检出率年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以6~12月龄和12-24月龄组检出的阳性病例数最高分别为176例和104例,其阳性例数占总阳性例数的79.3%,。

提示四川地区哨点医院轮状病毒感染以6-24月龄儿童为主。

2.3 轮状病毒感染的季节分布特征10~12月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71.5%,明显高于1-9月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28.5%,其中11月检出的阳性患儿数最多为114
例,,7、8月检出的阳性患儿数最低,均为8例。

2.4 轮状病毒血清型分型
2.4.1轮状病毒G血清型分布2006-2010年G分型中(2007年未做GP分型),G1为优势流行株,占47.8%(117/245),其次是G3型占20%(49/245),G2型占4.1%(10/245),G1/G3型和G9型分别占2.0%(5/245),1.2%(3/245),还有61份标本未能分型占24.9%。

2.4.2 轮状病毒P血清型分布2006-2010年P分型中同时检测到4种基因型,其中P8型占绝对优势,占35.9%(88/245),P4型占12.2%(30/245),P10和P6分别占11.4%(28/245)和1.2%(3/245),还有39.2%(96/245)未能分型。

2.4.3 轮状病毒G血清型和P基因型的组合2006-2010年间G1P8是最常见的G-P 组合占50.5%(52/103),其次是G3P8占20.4%(21/103),其余不常见组合有G2P4,G1P10,G1P4,G3P10,G1G3P10,G1G3P8,G1G3P4,G2P10,
G3P4等占25.2%(26/103)。

3.讨论
在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中,RV的感染一直是首位原因。

A组RV是全球各地儿童胃肠炎的主要病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90%以上的婴幼儿在3岁以前都受到了RV的感染,在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中,RV感染病例占20%-70%。

在中国,每年秋冬季节有40%-60%的小儿腹泻由RV引起。

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几乎都感染过RV,据估计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45-65万左右的儿童死于RV感染[4] 。

RV是一种RNA病毒,1973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首次发现。

RV在环境中不易自行灭活,在室温中保持7个月仍维持其感染性,较易传播【5】。

因此,对于RV感染的监测十分重要。

从2006-2010年这5年来对RV的检测发现,本次检测除2008年轮状病毒检出率(26.67%)较低外,2006年(47.19%)、2007年(48.39%)、2009年(41.03%)、2010年(32.26%)这四年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

5岁婴幼儿腹泻粪便RV抗原的总阳性率为36.3%,表明RV是婴幼儿腹泻的最主要原因。

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6.4%,女性阳性率为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RV感染与性别无关。

年龄与感染的关系则以6月龄-12月龄组、12-24月龄组检出的阳性病例数最高,占全年检出阳性病例数的50%、29%,这可能与<2岁肠道免疫屏障未完全成熟和此时由母体带来的抗体下降而自身的免疫力尚未建立有关[6]。

这一现象提示今后RV疫苗接种的适用对象应重点为2岁以内婴幼儿。

RV感染具有明显季节性,不同月份阳性率不同。

由表4显示,10月-12月RV,检测阳性数占全年总阳性数的71.5%,证明了RV腹泻的季节特征即以秋冬季为高发,这是因为在低温环境下病毒相对稳定,存活时间长,因此RV腹泻在寒冷季节发生的更多,而各地的气候特点不一致,这提示今后进行RV疫苗接种工作应根据各地具体检测结果来实行[7.8]。

RV自今已发现有14个G血清型(G1-G14),其中G1-G4型为引起RV腹泻的主要流行株,在我国主要以G1,G3为主,G1是主要流行株[2],2006-2010年四川监测点的主要流行株与其他地区监测结果一致,也是G1型,占47.8%(117/245),其次为G3型,占20.0%(49/245)。

此外,除了目前国内常见的流行型别G1,G2,G3,G9,G1G3各个G型别基本都能检测到外,尚有24.9%(61/245)的RV阳性标本未能明确G分型,提示四川地区哨点医院G分型呈现多样化特点。

四川地区哨点医院P分型和其他地区一致,显示P8仍是主要的型别占有绝对优势[9],其构成比高达35.9%(88/245)。

GP组合中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G1P8,G3P8,G2P4,在本监测中G1P8是最常见的G-P组合占50.5%(52/103),其次是G3P8占20.4%(21/103),与其他部分地区一致。

同时检测到其他一些不常见组合,提示毒株之间基因型可能出现重组或突变,这应当在RV疫苗的研制和应用中加以重视[10]。

四川地区哨点医院2006-2010年的RV监测结果表现,RV腹泻具有其流行特点,应对其进行长期的监测,为疫苗研发和使用提供科学的背景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