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二)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与青少年观点采择能力 人际关系两难故事 霍莉爬树
霍莉知道肖恩感到怎样吗?
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他会感到怎样? 霍莉认为,如果她爸爸发现她又爬树,会怎样做?

你会怎样做?
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趋势是从只知道自己的观点而不知道 他人的观点(阶段0:极度的自我中心状态)发展到同时 在头脑中保持两种以上观点并且能够与“概括化他人”的 观点做出比较(阶段4:熟练的认知理论家)。

(二)青少年对社会规则的认知 1. 社会规则范畴 按照两个维度——破坏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 以及规则是适用于每个人还是仅仅适用于特定的社 会群 体 的 成 员 , 可 以区分出三类规则: 道德规则 (moral rules) 、社会习俗 (social conventions) 、 个人规则(personal rules)。





三、青少年观点采择的发展变化
(一)观点采择的含义与特性 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 “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观点采择:个体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 不同的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观点采择作为一种社会认知机能,具有以下特性: ( 1 )观点采择是一种推断,而非对事物的知觉,需要 超越直接给予的信息来对另一个人做出判断。 (2)需要把两种以上的心理成分联系在一起。 (3)需要对自我进行控制。



从出生到青少年的智力发展中,儿童从四个不同水平上解 除自我中心。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从4个月到 7个月开始,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外部 环境的关系,开始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直到第 18个月到第 24 个月时这一过程才得以完成,皮亚杰 称之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去自我中心的实质:自我和外在环境的分化、在实物动作 水平上的协调。




山姆想找到他的兔子,然后把兔子带到学校里去。

到3岁时,儿童不仅能够理解他人有欲望,而且还有对 世界的信念。 Wellman向儿童呈现两个位置,一个是书架,另一个是 玩具箱子,让儿童看到书架和箱子里都有书。 然后,向被试介绍“有一个儿童叫艾米,她不知道箱 子里有书。艾米想找一些书,那么她会到哪里去找。 ” 4岁以后儿童关于他人心理知识的发展


五、青少年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 (一)青少年对权威的认知 1. 权威的含义 权威: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权力不同和对有更大社会权 力的人服从的要求所导致的一种社会关系。 2. 权威认知发展阶段与青少年权威认知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达蒙 (Damon) 编制了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 研究的实验任务。 皮特与妈妈约翰逊夫人的故事

四、青少年的心理理论 (一)心理理论的含义
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 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 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错误信念任务 (false belief task; Wimmer & Perner, 1983)




从2岁起,儿童对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就有一些理解。
3岁儿童对看见一个物体和知道这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已有所 了解。


3岁儿童已经初步知道,不同的人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知识。
直到4岁儿童才能认识到,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物体可能会有 不同的看法或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 向儿童呈现一块岩石状的海绵。问儿童两个问题:它像 什么?它实际上是什么? 3岁儿童还不能同时理解对同一物体的两种相互矛盾的表 征,即只能考虑对事物的一种解释或表征。 只有到4岁以后,儿童才能明白,一个物体可以用它的样 子来表征,也可以用实质来表征。 (4)对他人行为的预测 2岁儿童能根据对他人欲望的了解来预测其行为。 Wellman (1990)故事法



(3)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与社会,而追求理想或理性的东 西;

(4)向往未来,并为自己设计了美好的生活计划和 改造社会的方案; (5)开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关于社会、政治、人生等 方面的理论或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自己的“理念世 界”。 这一阶段的去中心化使儿童从抽象的改造社会转变 为实际的活动家,开始严肃地考虑实际职业和工作, 产生了一种成人感。
第六讲 青少年社会认 知的发展

【内容提要】 社会认知概述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青少年观点采择的发展变化
青少年的心理理论 青少年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


一、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的对象:人以及人类的事件,是关于人和人 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具体来讲,社会认知的内容包括: (1)关于他人的行为、心理属性及原因的认知; (2)关于两个体间关系,包括权威、友谊、冲突关系 等的认知;


Elkind (1976)认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可分为两种 社会思维类型:假想观众(imagnary audience)和个人童 话(personal fable)。 假 想 观 众 : 注 意 获 得 行 为 (attention-getting behavior)——希望被他人注意、觉察,希望自己在舞台 上。 个人童话:青少年自我中心中关于个人独特性的认识。 青少年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关注假想观众的重要性,使 得青少年形成了个体独特感和个体永久性。 个体独特感使得青少年感到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 。



对二级信念 (secondary belief) 的认知:对他人关于 另外一个人的信念的推断或认知,实际上也就是对他 人心理活动的递推性思维(recursive thinking)。

二级错误信念任务(Perner & Wimmer, 1985) 约翰和玛丽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玛丽 想买冰淇淋,但身上没有带钱。于是她就回家去取钱。约翰 回家去吃午饭,而卖冰淇淋的人则离开公园到学校去了。玛 丽拿着钱往公园走。这时她看见卖冰淇淋的人正往学校里去 。她问卖冰淇淋的人要往哪里去,并说她要跟他去学校买一 块冰淇淋。约翰吃完午饭来到玛丽家。玛丽的母亲告诉他玛 丽去买冰淇淋了。约翰离开玛丽家去找玛丽。 约翰认为玛丽去哪里买冰淇淋。 研究发现,直到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水平1 :儿童不能将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的愿望区分开来,对权 威持一种盲目崇拜和依赖的态度,在行为上倾向于无条件的服从。
水平 2 :儿童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愿望之间的冲突,并通 过对权威的单向的服从,消除这种冲突,避免可能的麻烦。 水平 3 :儿童把权威看作拥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或体力优势、全 知全能的人。


去中心化 (decentralism)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 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 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去中心化 的过程。 认识上的自我中心不仅发生在幼儿期,事实上,可以发 生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因此,从自我中心状态到解除 自我中心的过渡是认识在任何发展水平上的特征。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愿望心理理论(desire theory of mind)
愿 望 — 信 念 心 理 理 论 (desire-belief theory of mind)

信 念 — 愿 望 心 理 理 论 (belief-desire theory of mind)
积 极 的 解 释 性 心 理 理 论 (active-interpretive theory of mind)


3. 具体运算阶段
自我中心的表现:不能把感知事件和心理建构区分开来。 不能单独运用自己的知觉进行思考,不能区分什么是知觉, 什么是思维。一些与感知相悖的假设性说法对儿童来说是 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在具体运算阶段的末期,儿童能协调自己的知觉与思维的 关系、知觉内部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事物有了客观的认识。 4. 形式运算阶段 青少年的思维特征: (1)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与成人平等的; (2)发现并无限崇拜自己新获得的逻辑思维的巨大能量;




个体独特感使青少年觉得自己远离世界上的许多世俗需 要。

为了维持个体独特感,青少年可能精心编造一个充满 幻想的关于自我的故事,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远离现实 的世界里。 个人童话经常表现在青少年的日记里。 事实上,青少年自我中心的某些方面在整个青少年期 都存在,甚至在整个成人期也存在。 Singer 认为,自我中心主义可能永远都不会消失,即 使是成人,也倾向于过高地估价别人对自己的思想、 行为、财产等的兴趣和反应。 青少年与成人的区别仅在于:成人把自己看成是淋浴 间的话剧明星,而青少年则认为自己是卧室里的摇滚 歌星。


社会认知能力并非只是一般认知能力的一种简单的表现或 反映,同时两者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平行的。
加德纳把个体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看 作智力的一种。


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自我中心的含义 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 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 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对象上。 (二)去自我中心


(3)关于群体内关系,包括社会角色和社会结构的认 知;
(4)关于诸如感知、愿望、意图、信念、伪装、思维 及知识等心理状态的概念。


(二)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


1. 客体特性
(1)静态性——易变性 2. 知觉者的特性 (1)相互主观性 (2)因果归属 (3)自我中心的评价 3. 人类行为的随意性 4. 两类客体的活动原则不同 (三)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2)变化的动力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