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
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禁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最为普遍的文化现象之一。
在跨
文化交际中,禁忌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对人们有着强有力的现实约束力。
跨
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模式和文化圈之间的接触,最容易引起误解和引发冲撞的
就是禁忌。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 通常能使交流谈判
得以顺利进行。
禁忌语的表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最众所周知的就是数字禁忌,英汉中的
数字禁忌主要源自于宗教。
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的人们忌讳“13”和“星期五”,这源于《圣经》中“最后的晚餐”的故事。
据记载,耶稣基督最后的晚餐是和12个门徒共进的。
第13个人就是弟子犹大,他为了银币出卖了耶稣,导致耶
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所以在西方人眼里,“13”是凶数,星期五是凶日。
中国人却与西方人相反,崇偶忌单。
中国有一些地方忌讳数字“7”,按佛教说法,人死后每隔七天做一次佛事。
因此,“7”便跟死联系在一起,变成了不吉利的数字。
中国人也不喜欢“4”,因为它的发音与“死”相似。
中西方文化中也有共同的禁忌,比如对生老病死的禁忌。
不管是中国还是
西方国家,都避讳提到“死亡”,如果一定要提,就用委婉说法来代替,汉语
如“走了”、“仙逝”等,英语如“go to heaven”、“be with god”等。
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和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
死亡的委婉语则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不光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有禁忌,非语言禁忌也有很多种,比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穿着打扮等多种表现形式。
比如,美国人在召唤别人的时候,往往
手心向上,食指来回勾动,然而在中国却是召唤动物的手势,对人是一种侮辱
性的动作。
又如,在中国同性之间手拉手、肩挽肩是友好的表示,而在美国,
这被看作是同性恋者公开示爱的动作。
欧美的父母不喜欢他人不时触摸自己的
小孩,而在中国这被认为是一种亲近的表示。
由于思维定势和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冒犯禁忌的现象屡见不鲜,
作为交际双方,只有相互尊重和包容,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
在不
影响双方交际的情况下可以审时度势地加以纠正,从而使跨文化交际愉快融洽
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