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概述
HPA 轴 抑制时间(天)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2.75 3.25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 泼尼松
中效
泼尼松龙 甲泼尼龙
长效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因为激素的作用要通过细胞合成相关蛋白质来实现,所以真正的反映激素作用时间的 应该是生物半衰期。 血浆半衰期的长短与其在体内循环中暴露的时间是一致的。血浆暴露时间长 ,造成 全身副反应的就会就越大。相比而言 ,甲泼尼龙比长效激素如地塞米松的副作用发 生机会要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 ,由于氢化可的松的生物半衰期比较短 ,所以要达 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其使用频率必然要增大 。这也就必然会导致其副作用发生机会大 大增加 。 18
19
泼尼松龙(强的松龙) vs 泼尼松(强的松) 药代动力学:
– 代谢差异:肝功能障碍患者适于直接使用活性成分 泼尼松龙(强的松龙),泼尼松不能有效代谢成为 活性产物。
药效学:
– 作用完全相同,可等剂量交换使用
20
中效激素 用于抗炎治疗,HPA轴抑制作用相对较弱
甲泼尼龙:糖/盐作用比较好,长期服用疗效稳定, 适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注射剂可用于静脉,做 冲击治疗。 泼尼松(龙):糖/盐作用比次之,可长期服用,泼 尼松龙适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泼尼松。
12
皮肤易淤伤/伤口愈合缓 慢 多毛症/痤疮 色素沉着过度 感染加重 高血压 躁狂&抑郁&精神错乱 白内障/青光眼
红色字体表示不可逆不良反应,GC:糖皮质激素
Pharmwiki
库欣综合征
13
Pharmwiki
糖皮质激素的对HPA轴的抑制作用
14
Pharmwiki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比较
类别 药物
8~12 8~12 12~36 12~36 12~36 12~36 36~54 36~54
短效
氢化可的松 1.00 可的松
0.01 0.05 2.20 11.90 1.90 7.10 5.40
1.0 0.8 0.8 0.8 0.5 0 0 0
1.0 0.8 3.5 4.0 5.0 5.0 30.0 25.0~35.0
3.中枢神经系统作用&4.血液成分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
糖皮质激素会导致多种神经效应和行为变化,能提高中枢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出现欣快、激动、失眠等,偶可诱发精神失常,大 剂量对儿童能致惊厥。
血液成分的改变
• 能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可使血 小板增多。 • 促使中性粒细胞数增多,但却降低其游走、吞噬、消化及糖酵 解等功能,因而减弱对炎症区的浸润与吞噬活动 • 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增多;而 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淋巴细胞减少,淋巴组织萎缩。
90 30 60 200 180 >200 100~300 100~300
泼尼松
中效 泼尼松龙 甲泼尼龙 曲安西龙 地塞米松 长效 倍他米松
15
皮质激素类药物构效关系
16
Pharmwiki
皮质激素类药物构效关系
17
激素名称
短效
血浆半衰期(h) 生物半衰期(h) 0.5 1.6 2.6 - 3 2 - 4 2 - 3 3 - 6 3 - 6 8 -12 8 - 12 18 - 36 18 - 36 18 - 36 36 - 54 36 - 54
5
Pharmwiki
1.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通过两条途径:抑制&上调基因 转录,包括:
抑制下列蛋白的基因表达: • COX-2 (Parente & Solito, 2004) • 诱导型NOS (Parente & Solito, 2004) • 大部分炎症因子(IL-1 thru IL-6, IL-8, IL-10, IL-13, GMCSF, TNF-α, Interferon-γ)(Chatham, 2014) 上调 Annexin A1的表达,从而 • 直接抑制PLA2 (减少前列腺素&白三烯产生) (Perretti & D'Acquisto, 2009; Chatham, 2014) • 抑制COX-2 (post-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Girol et al, 2013) • 促进中性粒细胞从内皮脱离下来 (Perretti & D'Acquisto, 2009) • 减少中性粒细胞渗透血管内皮(Perretti & D'Acquisto, 2009)
2
Pharmwiki
糖 皮 质 激 素 的 来 源
3
H P A 轴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昼夜节律/环境/生理压力 下丘脑
CRH
垂体
ACTH
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
4
Pharmwiki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抗炎作用
2.糖、蛋白质、脂类代谢调节 3.中枢神经系统调节 4.血液成分改变
8
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治疗作用
抗炎作用 抗免疫作用 抗增殖作用
机制
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和合成,诱导抗炎介质的表达(如Annexin) 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从而抑制迟发型过敏反应。 抑制DNA合成和细胞更新
糖皮质激素应用的主要疾病 系统 相关疾病
过敏性反应&肺部疾病
皮肤病 内分泌疾病
对糖皮 质激素 受体的 亲和力
水盐代谢 (比值)
糖代谢 (比值)
1.0 0.8 4.0 4.0 5.0 5.0 20.0~30.0 20.0~30.0
抗炎作用 (比值)
等效
剂量 (mg)
20.00 25.00 5.00 5.00 4.00 4.00 0.75 0.60
血浆半衰期 (min)
作用持
续时间 (h)
长效激素 生物半衰期长,HPA轴抑制作用长而强,不宜长 期使用
抗炎治疗指数高,用药剂量小 适合短期使用 可用于其他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或无效的情况
21
22
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10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 2010, 6(12):693-702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
11
Pharmwiki
副作用
高血糖/糖尿病 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 牛腰
机制
肝糖原输出增加&外周糖利用减少(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吧) 脂肪分解信号增加,导致FFA升高,引起糖异生,脂肪从四肢分布到躯干,后 背,颈部,锁骨上窝
可的松 vs 氢化可的松
药代动力学 吸收差异 生物利用度-氢化可的松96%,高于可的松,因此同
等疗效,用量小于可的松。 代谢差异:氢化可的松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 肝功能障碍患者,可的松不能有效代谢成为活性产 物氢化可的松,应直接使用无需代谢的活性成分 急性或严重应激状态下: 使用无需代谢的活性成分-氢化可的松,直接发挥作 用 药效学 与内源性皮质激素功能相同,同时具有糖和盐皮质激素 活性,因此适用于生理性替代治疗。 用于抗炎治疗时,水钠潴留副作用明显,并具有HPA轴 抑制作用
李佳婕 2017-11-15
1
几个定义:
• 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iod):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组类 固醇,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通常默认为糖皮质 激素 •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 组激素,最初主要由于其调节糖代谢的功能而得名。 • glucose+cortex+steriod • glucose:调节糖代谢的特点 • cortex:来源于肾上腺皮质 • steriod:类固醇的结构 • 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保钠排钾的激素, 主要为醛固酮
哮喘(中/重度),过敏性鼻炎,过敏反应,荨麻疹 , 食物/药物过敏反应
急性严重皮炎 肾上腺分泌不足
胃肠道疾病
血液病 眼科疾病 风湿/免疫疾病
克罗恩病(IBD), 溃疡性大肠炎
白血病/淋巴瘤 葡萄膜炎 (眼部炎症)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
其他
多发性硬化,器官移植,肾病综合征பைடு நூலகம் 脑水肿
9
肌无力&消瘦
体重增加 骨质疏松症 股骨头坏死
蛋白裂解&氨基酸分解用于糖异生
食欲增加(中枢作用),长时间需要胰岛素增加导致体重增加 肾重吸收钙下降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导致直接延缓骨生长&降低生长激 素水平,抑制骨沉积 动物研究表明GC诱导血清脂类增加导致给骨骼供血的小动脉微血栓形成,以 及脂代谢相关性阻断骨小静脉血流。这些机制导致骨缺血加剧,且最主要影 响股骨头,但也能发生在任何骨骼位点如膝盖,肩膀,脚踝和手。(Wang et al, 1977; Jones, 1985; Nishimura et al, 1997; Chan & Mok, 2012; Jones & Mont, 2014) GC抑制纤维细胞和角质生成细胞增殖,导致皮肤萎缩 ACTH介导的肾上腺分泌雄激素增加 ACTH对黑皮质素受体-1的直接作用 免疫抑制相关性胸腺萎缩,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因子产生 减少 心肌收缩增强,血管平滑肌对血管收缩物质敏感性增加 正常皮质激素水平维持情绪平衡 眼内压增高&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6
Pharmwiki
2.调节代谢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代谢效应&机制 • 糖代谢 皮质激素---压力性激素 升高血糖的机制包括: 1.糖异生增加 2.减少外周组织糖摄取利用 皮质激素拮抗胰岛素对外周组织的作用从而升高血糖 皮质激素刺激葡萄糖转运体从血浆膜上转移到细胞内部 • 蛋白质代谢 增加蛋白裂解(提供氨基酸转化为糖)。蛋白裂解影响许多的组织包括肌肉和 皮肤(Schoepe et al, 2006; Miller 2014)。 临床结果: 淋巴组织萎缩 肌肉块减少 皮肤变薄 高血糖症 糖尿病恶化 • 脂代谢 激活脂肪分解作用(提供脂肪酸转化为糖) 刺激生长激素对脂肪细胞中激素敏感性脂肪酶的作用,导致自由脂肪酸的 释放。从而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 由于外周和躯干的脂肪细胞对下列的敏感性不同: 糖皮质激素的脂肪裂解作用 胰岛素的脂肪裂解作用(糖皮质激素诱导高血糖发生,引起胰岛素释放) 慢性长期的糖皮质激素升高会产生脂肪重新分布 临床结果: 颈后脂肪增加 (水牛背) 面部脂肪增加(满月脸) 四肢脂肪减 7 少 Pharm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