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伦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伦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1伦理学:①以道德为研究对象,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

②研究世界一切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存在或相涉的关系准则的学科。

2生命伦理学:①是应用规范伦理学去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也可以说是关于生命以及生命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伦理问题的学科。

②研究人与自身、他人、社会、其他生命与非生命的物体相对所涉及的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学科。

3道德:指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人与植物、动物、自然资源、物质产品、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4生命神圣论:是一种古老的伦理观念,强调人的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人的生命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5生命质量论:是以人的自然素质的优劣高低来衡量其生命存在的自身、他人及社会的价值一种理论观点。

分为三个层次:生命的主要质量,生命的根本质量,生命的操作质量。

6生命价值论:是以人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来衡量其生命意义的一种伦理观点。

7道义论:主张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为的依赖,以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善恶评价的标准。

8后果论:又称功利论,是与道义论相对立的另一种理论体系。

是指把功利或效用作为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的伦理学说。

9尊重生命原则:主要指尊重患者与受试者的人格和尊严,强调患者和受试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即他们拥有自主、知情同意或选择的权利。

10珍爱生命原则:在生物医学中主要是指在任何医学治疗和科学试验都要尽量避免对患者和受试者造成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伤害以及其他应由权益的损害,如经济上的损失。

11善待生命原则:主要指生命科学技术要为人类造福,增进人类的健康,增长人的寿命,有利于人。

12社会公正原则主要指生命伦理学要遵循人类社会的正义、公平的信念,包括资源分配、利益分享和风险承担三个层面,都要努力实现公平、公正,而不能向少数人和利益集团“倾斜”。

13如何看待生命三论?生命论包括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

生命价值论是在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基础上对生命伦理意义的进一步研究。

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生命观走向成熟,走向更加理智化。

只有把三者辩证统一起来认识,才能表达我们对生命的完善看法——生命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有质量、有价值,离开了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生命并不是神圣的生命。

用这种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命伦理学中的有关生命问题,就会有一个正确的合乎伦理道德的解释。

14如何理解生命伦理学的三个理论基础?生命伦理学的三个基础为:生命论、道义论、后果论。

生命论就是指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是生命伦理学最基本的观点。

生命论强调人的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人的生命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在生命伦理学中,生命论是基础,而后再考虑道义论和后果论。

道义论与功利论四相对立的理论体系。

道义论主张以道义、义务和责任作为行动的依据,以行为本身和行为所依据的原则的正当性、应当性作为善恶评价的标准。

而后果论是把功利和效用作用行为原则和评价标准的伦理学说,其核心主张是把行为相关的感性快乐与痛苦作为伦理学思考的出发点,判断行为的善恶主要依据行为所能带来的快乐与痛苦的数量关系。

但道义论和后果论两者都有其局限性。

道义论的局限性:一、道义原则来源于善良意志,而善良意志的终极来源未知。

二、道义论的一些道德原则本身受到了质疑,如“防止伤害无辜的人”和“讲真话”冲突时如何抉择。

三、道义论强调动机,而动机又是检测不到的。

后果论的局限性:一、后果或效用难以定量和计算,也难以预测。

二、容易导致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为名侵犯少数人的利益的行为。

三、容易导致只讲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效益,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综上,我们必须妥善处理这三者的冲突,继承和发扬各自的优点,避免其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使之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可靠地科学理论依据。

15如何理解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和最高原则,伦理学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

具体包括尊重生命原则、珍爱生命原则、善待生命原则、社会公正原则。

这四个原则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不能机械理解和对待。

如发生矛盾,比如患者自主的选择可能对其健康带来伤害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把四个原则综合起来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确定保障患者的利益。

16性::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即存在于生物层面,又存在社会层面。

:17性权利:是在法律上尚未类型化的权利,是一切涉及人的性活动和性行为方面的权利总称。

18性道德:是调节人们处理性关系的总和。

只有性行为双方当事人相互爱慕高于其他一切而成为婚姻基础的时候,性行为的道德性才能实现。

19生命价值原则的含义:人类的性行为和性关系不仅要有利于人类繁衍,确保新生命的遗传素质和质量,而且要有利于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避免和预防通过性行为传播各种疾病。

20艾滋病:又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21究竟什么样的性道德才是合理的?(1)对于社会而言,性道德必须有利于维持婚姻稳定,有利于维系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完整;(2)对于个人而言,性道德必须有利于认得自然需要与情感需要的满足。

22我过社会主义社会性道德要求是什么?夫妻双方要相互体贴尊重,不能勉强和强迫;要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适应;注意培养和珍惜两性关系中的感情因素。

23如何预防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23“单独”二胎: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

(准确来说应该是单独二孩,不是单独二胎)24中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回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走势不能不引起关注,如老龄化时代到来,性别比例失衡,独生子女在主流城镇社会成为中坚力量人口等25如何看待避孕,绝孕,人工流产?避孕:古已有之,长期以来未广泛使用的原因有:经济,宗教以及世俗原因;其广泛使用后可能引起性关系混乱,同时,有助于减轻对性交后果担心的压力,从而改变人们性观念,使性关系远比过去自由。

绝育:指用手术剥夺男性或女性的生育能力。

目的:治疗某些妇女疾病;优生;控制出生数量;惩罚。

在伦理学上,从有利,尊重,公正和互利等原则分析和评价对严重性遗传疾病和智力低下者的绝育:考虑当事人,家庭及社会的利益;采取限制智力低下者生育权利的绝育一定规范下可被接受;一定条件下有利于社会资源分配。

未成年人不得施行绝育,应得到本人及直系家属同意并经过一定医学和法律程序。

人工流产:一般指胎儿具有可存活性前,自发或诱发终止妊娠。

分为治疗性和非治疗性。

人工流产是否符合道德不仅要看胎儿对母亲是否构成威胁,还要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利益以及主流道德评价标准和法律能接受的程度。

26优生:是医学为控制生命质量所提供的重要。

是用人为的手段来保证出生的孩子具有良好的体质和优良的素质,避免有缺陷的个体出生。

27消极优生:主要内容是预防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个体出生。

其重要措施之一是通过社会干预,用特殊手段对“无生育价值的父母”禁止生育(包括限制结婚,强制绝育等)28积极优生:促进人体素质和智力优秀的个体繁衍,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出生素质,即拓展人口优质个体数量的比例。

29婚前检查的内容和意义:内容:①健康询问及家族史调查;②体格检查,包括内科检查、生殖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③进行必要的性教育,优生学、宣传以及对避孕方法的选择、计划生育的安排作必要的指导。

意义:①有利于双方和下一代的健康;②有利于优生,提高民族素质;③有利于主动有效地掌握好受孕的时机和避孕方法;④婚检还不仅仅是一项健康检查,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播有关婚育健康的知识,进行健康婚育指导。

30人工授精(AI):生殖技术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

指通过非性方式,用人工方法促使精子和卵子体内结合,达到怀孕目的。

(按精液来源不同分夫精人工授精AIH和供精人工授精AID,主要解决丈夫不育)31互盲和保密原则:①为保护受精者的利益,做手术时不记录供者姓名,用符号代替。

同时要求,供精者与受精者互盲,供精者与参与操作医务人员互盲,参与操作医务人员为受精者保密。

②为保护后代的利益,供精者与后代互盲,参与操作医务人员与受精后代互盲,受精者对后代做到保密。

32试管婴儿::即借助手术方法获取成熟卵子,并在体外完成受精过程,培育出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从而代替了自然生殖过程中的性交受精自然植入子宫等步骤;其专业名称为“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植入子宫后的过程等同于自然的孕育分娩。

(主要解决妻子不育)33“代理母亲”的伦理问题:代理母亲及妇女用自己的卵接受人工授精或他人体外受精卵植入自己的子宫而代人妊娠,分娩后将孩子交给供精或受精卵一方的夫妇抚养。

(解决妻子因各种原因不能不宜或不愿怀孕的问题)大多道德判断体系认为这种子宫商品化是社会道德不允许的,同时导致的民事纠纷不利于孩子正常健康成长。

34胚胎的地位问题:科学家认为胚胎在14天内不是人;宗教学认为从受精卵开始就可以算是人;中国法律认为生下来的就是人。

35生殖技术引发的新问题:①法律上亲子关系的复杂化问题,提倡母亲自然化经历生育过程。

②单身妇女可否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生育子女的问题,我国卫生部规定,医务人员不得对单身妇女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对此赞同者认为,有违计划生育;反对者认为单身女子有生殖的权利,可以通过此法生育。

③妻子是不可以不经丈夫同意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应在尊重的基础之上。

④不可使用亲属的精子进行辅助生殖的观念是建立在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之上的。

⑤孩子的知情权与辅助生殖技术的解盲的含义:可以考虑在孩子18岁及以上解盲上。

由于互盲和保密原则,为了避免近亲结婚而查询孩子遗传学父母时,会伤害供精者和供卵者的隐私,因此,各个国家有不同规定:英国,德国,瑞士,瑞典在不同程度上都认同孩子的知情权,而法国规定孩子没有出生知情权。

36克隆:希腊文klon,原意是指用苗或嫩枝,通过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法培育植物。

英文clone指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

所谓克隆技术,就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是指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以细胞融合的方式完成生物单一亲代的无性繁殖的技术。

37支持赞成克隆技术的观点:有利于人类优质发展;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可以满足怀念故人;让单身男女能够拥有后代;可以复制天才,塑造极具天赋或美貌的个体,满足人类制造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企业家、世界冠军作为自己子女的愿望38反对克隆的观点:克隆人挑战人的尊严;克隆人挑战传统性爱观;克隆人挑战人类传统的家庭、生育观念和模式;人类生命的质量是否受影响;克隆人可能导致人类性别比例失调;克隆人技术与优生思潮相结合;克隆人将损及人类基因组的多样性;克隆技术一旦被滥用,会产生一系列危害社会的严重恶果;39如何看待胚胎的生命权问题:反对者的中心观点是:受精的胚胎就已经是人了,拿人来做实验是对人的不尊重,是侵犯了人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