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复习重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章 复习重点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

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一。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3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P38—39)2、物质: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确认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睡醒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区分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

3、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

这同时又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

(2)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3)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质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实践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设想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但这种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正是在意义上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静止的重要作用。

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就会使一切都变成不可捉摸、无法认识的东西,从而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这是指实践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不可逆转。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通常,人们又把实践和空间联结起来,称之为思维时空。

3、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

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度量、神秘莫测的东西;(2)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同物质运动一样,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4、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同时,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1、人类社会的产生有其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自然前提: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基础,则是劳动。

2、生存环境:是指与古猿获取食物、防御敌害等生存条件相关联的自然环境。

3、猿的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它使解放了前肢可以随时握有合用的天然工具或武器,从而使古猿适应环境的能力—取食或自卫的能力迅速增长。

4、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

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

劳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5、猿对劳动工具的使用这种劳动形式对于从猿到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1)首先,它促使前肢已经得到解放的古猿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工具”从事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

这种本能式的劳动反过来促进了手和脚的专门化发展,使前肢更灵活、更精巧、逐渐使猿“手”具备了变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手的可能性。

(2)其次,它促使古猿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并对所感知的周围环境产生一种意识。

这种意识虽然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然而却是人类意识的发端。

(3)最后,它促使语言的产生。

随着劳动形式的不断扩大,随着古猿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以及迫切交往的需要,在古猿群体中,彼此间已经到了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在意识产生的同时,语言开始产生。

在语言和劳动的推动下,猿脑开始转变为人脑。

6、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是专属于人的劳动:在这种劳动中,人类实现了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从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占有自然,同时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7、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任何生命的存在,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的繁衍。

人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人以其特有的劳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劳动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着自己的生存;人本身生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和亲属关系也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变化。

劳动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即人的本质体现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及其成果中。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8、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同时也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首先是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如劳动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关系,劳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分配与消费的关系等。

作为原始的、基本的、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生产关系,也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由此产生出人们之间的政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人类社会复杂的关系之网,就是在劳动的基础上编织而成的。

9、在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

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是人类社会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1、劳动是一种物质实践。

劳动作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以自然界的存在和人的自然力存在为其自然前提,同时,劳动又有其具体的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体现了人类的物质性。

2、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经常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3、除了自然环境外,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因素。

二者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4、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人的历史。

没有人自身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及其历史。

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物质生产都必须以一定量的人口为基础。

没有一定量的人口,物质生产便不能进行,社会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这在远古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自身的生产,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起着有利或不利、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