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人心理学8

军人心理学8

军人心理学8
第三节军人集体的形成与凝聚力
军人集体的形成是在共同的集体活动中实现的,集体成员之间从最初的生疏到凝合,经历了适应、沟通、认同的心理过程。

研究军人集体形成过程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可以加强对军人集体建设的指导,提高军人群体的凝聚水平。

一、军人集体形成的心理分析
军人集体的形成通常要经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一)机械聚合阶段
这是指刚刚编成的军人群体。

由于军人来自四面八方,从未有过交往,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因而在个性特点、情感色彩、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互不了解。

人际信息交流网络没有形成,处于自闭状态。

因而,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集体。

在这个阶段,军人的言行明显表现出一种“自我抑制现象”,即言语随和,行为积极性、顺从性高,乐于助人,不好的行为不敢随意流露。

言行上尽可能反映出好的、易适应环境的一面,其另一面被自我抑制住了。

这种自我抑制现象主要是由于军人新到一个环境,上进心强,并力图获得领导和大家的好感,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投机性”。

同时,在这个阶段,军人同家庭、亲戚、朋友的信息交流正处于频繁时期,家庭的各种嘱托和要求能及时地起作用。

军人的自发性交往也较频繁。

(二)有机联系阶段
通过初步的接触和交往,原来互不相识的军人群体,慢慢产生了一种“凝聚力”,即从机械聚合状态逐步过渡到自愿结合起来的境界。

军人在广泛建立信息沟通网络的同时,还在选择世界观、情趣、个性品质等与自己较一致的军人,亦即寻找“知己人”,做为信息交流重点。

由于他们对集体成员已有所了解,情感的亲疏性业已形成,在需要明确自己态度的场合,就表现出明显的情感倾向。

部队实践证明,这个阶段是集体发展过程中的十字路口,弄得不好,就会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进而严重影响到今后集体主义教育的正确实施。

因而,要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模范作用好、活动能力强、有群众威信的军人作为骨干,使他们成为军人信息交流网络的核心,集体有了多个骨干组成的信息交流网络,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形成集体目标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军人群体逐步建立了较稳固的人际关系。

但如何及时地将集体所辖的各个小群体组织起来,并且引导他们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是集体建设中必须妥善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整个集体就能朝着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奋发前进,否则各行其是,捏不成拳头。

如果集体没有一个长远的建设规划,没有关于各项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只是应付上级交给的任务,保证“不出事”的水平,军人就不会按照集体的需要和行动目标来确立自己的目标体系,就可能出现“各想各的,自己顾自己”的状态,那么集体一定是涣散的,军人只能自流或自发地发展。

集体目标的确定,要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作用,可利用写工作建议或组织集体讨论、小组漫谈等方式,让集体的所有成员由地、原原本
本地谈出自己的希望,理想以及对集体的期待或建议。

然后经过认真的选择和归纳,形成切实可行而又能被大家所接受的集体目标。

(四)形成健康舆论阶段
共同目标的形成和追求,必将激发起多数军人奋发图强的自觉性,他们既不能容忍少数成员背离共同目标去走歪门邪道,也不允许任何破坏性的行为阻碍集体的健康成长。

于是,集体的舆论逐步形成起来了。

集体健康舆论的形成,是军人集体发展到高级阶段一个重要标志。

到了这个阶段,集体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人、塑造人、陶冶心灵的作用。

集体舆论从形成到发挥其强大的教育威力,一般地说,要经过“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辩证发展过程,最初的舆论,大都来自军人的种种议论,然后,经过领导和集体主要骨干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概括成几种最健康、最能分清是非、最能激发和教育人提高思想觉悟的说法,接着,再把这些概括起来的论点式说法,巧妙地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自然而然地“传播”到军人中去,进而成为集体一致的看法和想法。

这时的集体不需要外来监督力量,有力的集体舆论成为集体行为的动力。

(五)形成集体意识阶段
集体意识的形成是军人集体形成的高级阶段。

有集体意识的军人,时刻将自己的言行与集体联系起来,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对自己所在的集体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彼此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人人关心集体,有强烈的主人翁感。

二、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含义
集体凝聚力又叫内聚力。

它是军队这个特殊集体对所有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与协同性的综合体现。

军人集体凝聚力愈强,就愈能充分发挥军人个体的作用,顺利地实现集体目标。

凝聚力强的军人集体,使军人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的一员并在其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增强了认同感和自信心;集体成员经常与他人保持密切交往,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使得彼此互相认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求同存异,当军人表现出符合集体规范,符合集体期待的行为时,集体就会给予赞许与鼓励,进一步强化了积极行为,从而使个人信心更足,决心更大,潜力得以最大的发挥,内部团结也必然得到巩固和加强。

三、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制约因素
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集体的领导方式
军人集体凝聚力的大小与领导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领导者之间的团结,领导者的表率作用,领导者为人处事正直、公道、公平,领导者关心体贴下属等都有利于军人集体凝聚力的提高。

此外,领导方式对军人集体凝聚力也有直接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实验,实行民主领导方式的群体比实行专制和放任领导方式的群体,成员之间更友爱,更活跃,相互交往更多,感情更积极,因而,凝聚力和士气就更高。

在一个集体中以哪种领导方式为最佳,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在战场环境条件下,或者当下属还未形成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纪律性的情况下,采取集中的专断领导方式可能效果较好。

而在下级已有较高
觉悟和自我约束力、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应当避免专断,大力提倡民主作风。

周总理曾在谈到领导作风时指出:我们的领导同志应该具有列宁的工作风格,即“俄国人的革命胆略,美国人的求实精神”,还应该具有毛泽东同志的工作作风,即“中华民族的谦逊实际;中国农民的朴素勤勉;知识分子的好学深思;革命军人的机动沉着;布尔什维克的坚韧顽强。


(二)集体成员目标、信念和态度的一致性
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成员对集体目标的赞同与否直接影响群体凝聚力。

个人赞同群体目标,才会对群体发生认同感,从而增强凝聚力。

如果集体确认的目标既有价值,又有个人意义,实现后既提高了集体的威望,又满足多数成员的愿望和需要,那么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就会加强。

(三)集体成员的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是指集体成员与成员、成员和集体、领导和群众、领导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若是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击,相互歧视。

心理相容是团结的心理基础,也是实现集体目标的重要保证。

一个集体内,每一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需要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智力结构的人共同协作,取长补短,才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集体成员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如能互补,则往往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四)外部压力的推动作用
外部压力使集体成员能充分意识到集体的生存价值,从而增强了集体成员的凝结性。

一个民族在外来侵略势力面前,会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外敌;一个群体在面对强大对手的激烈竞争时,就会抱团。

在外部压力的推动下,集体成员之间在认识上更容易达成一致,彼此更能产生情感共鸣,在意志行动上更能达成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