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内部化理论
拉格曼认为内部化是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企业的内部价是一种计划价格,润滑着这一机构,使内部市场能够像潜)影子价格(格
在的、但未能实现的正常市场一样发挥作用。
其次,巴克利和卡森分析了内部化的形式。一般说来,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交易市场的不完全使企业产生了垂直一体化的动机。另一方面,无形资产如知识、技术、商誉及管理诀窍等中间产品交易市场的不完全产生了水平一体化的动机。
此外,较多的证据显示跨国公司还青睐生产集中度高的行业,即只有少数几家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行业。
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集中度和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性工人的专业水平、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市场策略的重要性以及对品牌和专有技术的依赖程度这5个指标有关。这5个指标在实际工人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平均薪金、考察中分别可以用行业平均工资率、.
二、内部化理论对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解释
(一) 20世纪60-70年代欧美跨国公司的发展特征
1.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布
20世纪70年代以前,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共有8000家左右,其海外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大概在3万家左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领域基本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主要包括:采掘、汽车制造、石化、机械制造,纺织、钢铁和电器等。
广告支出占净产出的百分比和特许使用费占净产出的百分比来表示。统计结果表明:外国公司渗透度高的行业,生产集中度也高;此外,其工资率、工人劳动熟练程度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它们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及广告支出也较高。
2.跨国公司的产品多样化
巴克利和卡森通过对合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跨国公司水平多样化的普遍存在,而这种特性在美国跨国公司中表现地尤为突出。
(二)内部化理论的逻辑前提
1.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2.当中间产品外部交易市场不完善时,企业就会产生创造内部市场的动力。
3.当市场内部化的范围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三)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
1.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善
中间产品市场具有很高的交易成本。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上下游投入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善。另一种是指知识、技术与技能等信息形态产品的不完善。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教学引入: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等特定优势是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然而,拥有特定优势的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许可证交易的形式出售其技术,并非一定要采取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这是为什么?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第一节内部化理论的形成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以科斯与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来解释企业跨国投资的原因。一、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企业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即把本来应该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以维持垄断优势和降低交易成本。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一)年的研究。科斯19371.内部化理论的熟悉最早可以追溯到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
第四,消除中间产品市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确性带来的收益。
第五,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收益。
内部化的成本主要产生于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割市场产生的资源成本。
第二,信息交流成本。
第三,政府歧视性成本。.
第四,内部市场的管理成本。
强调:
内部化收益和内部化成本的各个因素在可控性和重要性的评价上各不相同。
结论:
只有当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中间产品市场才会内部化。
2.影响企业内部化决策的因素
企业进行内部化的动机源于以下相互影响的四类因素:
一是行业特点——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行业规模经济性、市场结构。
二是地区因素——地理位置、社会文化差异。
三是国别因素——政治、经济及法律状况。
四是公司因素——内部市场的组织管理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行业因素。.
(三)巴克利和卡森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进一步完善。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资料:
1.彼德·J.巴克利,马克·克森.跨国公司的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武永刚.跨国公司产权重组与资源配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课程教案
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三章内部化理论
教学时数:
学时8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部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掌握内部化理论的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内部化理论解释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并对内部化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教学重点:内部化理论对跨国公司形成原因的解释;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分析方法;内部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问题:
1.为什么相互依赖的活动应由公司管理层进行内部协调,而不是由外部市场来调节?
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产生内部化的动机?
巴克利和卡森将跨国公司看作多工厂企业的一个特殊例子,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所有权统一控制之下有若干个中间产品流连接的相互活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分工的深化,企业经营的内容和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日益重视销售、研究与开发、金融资产管理,这就使得中间产品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明显提高。而中间产品不仅指半成品和原材料,更为常见的是结合在专利权与人力资本之中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类等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流动连接企业各种相互依赖的活动。一般说来,企业协调其经营活动需要一整套的中间产品市场,然而某些中间产品市场却是不完全的。而市场的不完善将会导致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这就使得企业不能有效地利用外部市场交易和流转中间产品。因此,为了谋求利润最大化,协调其经营活动,厂商将不得不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利用管理手段协调企业的内部资源配置,以避免市场不完善对市场经营效率的影响。
最后,巴克利和卡森分析了内部化的条件。内部化在节约交易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这样一来,企业是否进行内部化以及内部化动机的大小就取决于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内部化的收益主要产生于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创造内部远期市场带来的收益。
第二,引入差别定价机制带来的收益。
第三,避免讨价还价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