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一个情节是否合理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①小说以马里诺影子表演的玄妙神秘与他在现实生活的平淡无奇相对比,赋予故事情节以戏剧性,有助于吸引读者阅读;
②小说以前半部分影子表演的热闹有趣,与后半部分马里诺现实生活的凄凉孤独相对比,有助于增加小说的悲剧感;
③小说以饭店内观众对马里诺的冷漠与家人对马里诺的关心相对比,有助于表现世态的冷暖炎凉;
④小说以马里诺在观众面前谈笑风生与在家里的茫然失神相对比,有助于深入刻画他性格的复杂性;
⑤小说以影子的虚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现实的力度;
⑥小说通过对马里诺在饭店和家里活动状态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本题只写“对比”给1分,答对1点得2分,2点4分,3点6分)
2009年辽宁《遗璞》
(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遣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8分)
(4)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
2009年宁夏海南
(4)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4)(8分)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
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答:【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的探究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
探究的要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做开放题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乱做分析,乱下判断,犯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
探究时要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应得到尊重。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内容方面可在把握作品主题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形式方面要重点分析作品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
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4)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
①从形式上看,“后记”与小说没有直接关系,两者是各自独立的文本;②从内容上看,小说是乡土生活的诗意想象,“后记”是作者的自我忏悔,两者无法融为一体;③从人物塑造上看,“后记”的“真实”事实,限制了小说的想象空间。
观点二:“后记”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从形式上看,小说是一个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后记”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②从内容上看,“后记”的“真实”改变了小说的田园牧歌风格,于诗意中多了一丝冷峻;③从创作倾向上看,“后记”中的自我审视,将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主题。
探究一个情节的好处作用
2014年辽宁《数学家的爱情》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6分)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分)
第一问(2分);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
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他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每答出一点给2分。
)
探究一个情节、词语的作用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答对一点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