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编写人:裴刘学校历史教研组周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2、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课前预习题1、两汉时有哪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分别取得了什么效果?2、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是农具的改进,试举例说明。

3、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冶铁业发展的表现。

4、汉代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四、教学过程:导入:首先我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回顾一下,经过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风雨夹击,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西汉之初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的景象?统治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又是如何做的呢?生: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注重农业发展。

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多媒体出示歌谣:“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1、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2、这首歌是称赞哪个皇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首先,请同学们分成三组自由阅读,了解本课的大致概况,然后分别进入实况:以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身份介绍自己的国家和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教师适当加以指导。

(10分钟)一、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多媒体出示史料一:“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下游(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又泛滥成灾。

”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办???[师]:在两汉时期,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使黄河之水变的水旱从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措施?生: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学生复述)[师]: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生:田蚡是为了个人的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免除水患。

武帝又迷信思想,所以会听田蚡的话。

当黄河决堤影响到财政收入了,汉武帝才派人去治理,而且亲自力行。

[师]:这次治理有何效果?生:黄河有八十多年没有泛滥。

到景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次黄河有八百多年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师]:如果你生活在两汉时期,你是一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你可以怎么做?生:①在耕犁上安装犁壁。

便于翻土碎土。

(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②发明了耧车,用于播种,大大提高了播种速度。

③使用二牛抬杠的方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速度,增加了产量。

(扶犁者用牛鼻串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来控制犁的深度。

)[板书]农业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耧车[补充]课本第73页耧车耧车的构成分为种子箱、播种器、输种管、开沟器、牵引装置。

由牛牵引,利用前进时的摇摆振动,使种子由种子箱落入播种器和输种管,然后通过开沟器上的小孔摇落于耧腿开的沟内。

优点在于将开沟、下种两项作业合二为一,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且能节省种子,一次可播两行,提高了劳动效率。

[师]: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汉代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原因是什么?生:(1)劳动人民善于创造和发明,制造了一批先进的生产工具。

(2)统治者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减轻人民的负担。

[师]:下面我们再看下农作物的种植(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有哪些?)生:南北分别以水稻、小麦为主;桑麻广泛种植。

[师]:请同学们想一下,当时大规模的种桑、种麻为了什么?生:种桑为了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目,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二、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师]:你是位手工业者,你以何为生?生:我进行纺织,我用提花机织出的丝绸质地精良、薄如蝉翼,我还会染色,能织出精美的花纹,这些东西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

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唯一种桑养蚕的国家。

到了汉代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纺织技术。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

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件(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

丝织品种类别也由很多,简单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

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49克令人赞叹不已。

[师]:除了纺织,还有其他的吗?生:我还会冶铁。

[补充]:当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冶铁,这节约了我们作坊的人力,而且用这种工具冶的铁质量非常好。

我们还在劳动中提炼了的钢材制作方法,这是我国发明的。

[师]:这种水排工具的发明,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由于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

铁质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从汉代长安武库遗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用钢材制成的。

多媒体出示史料二:“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今河南卫辉人也)。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具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 杜诗传》请说出史料中的人物、发明及意义三、商业的兴盛[师]前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那么,谁能概括一下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关系?(学生讨论)生:农业发展关系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师:的确如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师]:当时你们生活在长安和洛阳,生活环境怎么样?生:①规模宏大、繁荣。

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

②环境好: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补充]:下面请同学们看75页的东汉市集画像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两汉商业活动的具体情况。

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

砖右端是市楼。

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

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门市。

楼下端坐两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

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讨价还价的。

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

[师]:除了我们上面讲过的以外,两汉时期,在城市管理方面还有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对不对?你怎么看?生:回答[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与不对来概括,对于这些规定我们应该看到好的一面,比如保护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对商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则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出示资料:1、“人不得顾,车不得旋。

”2、“一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引导学生释义理解:(1)大街上人很多人不能回头车不能转头-----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2)以贫求富,务农不如作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文彩不如倚门做买卖[师]:城市如此繁华,那统治者应该很鼓励你们了?像现在咱们还主张大力引进外资呢?生:那个时候可不这样,汉代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师]:两汉时期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而且还不允许商人做官,不允许穿丝绸衣服,不允许上人的子女读书,这些政策都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但仍然没能阻碍到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合作探究:两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有那些?生:汉武帝经济大一统: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师]:前面我们讲汉武帝大一统时期,他实行大一统有一个客观背景是商人势力膨胀,诸侯坐大。

由于经商致富快,尽管汉代商人地位很低,但还是有人弃农抑商。

到汉代中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他们家财万贯,权势很大,不利于中央的集权统一。

因此,汉武帝时开始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其中统一铸币权和盐铁官营就是实现经济上大一统的重要措施。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自己依据提纲回首一下本课所学,将重点知识巩固好。

板书设计: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随堂训练:1、东汉时,负责治理黄河的著名水利专家是A 、卫青B 王景C、张骞 D 、张角2、耧车是一种新型A、交通工具B、播种工具C、收割工具D、灌溉工具3、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取代青铜是在A、汉代B、秦代C、战国D、春秋4、汉朝时,我国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A、小麦B、玉米C、水稻D、高梁5、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是A、圆形方孔铜钱B、五铢钱C、铲形钱D、刀形钱6、下列汉代城市中有专门的商业区——“市”的是A、长安B、洛阳C、临淄D、南阳7、杜诗发明水排,主要用途是A、灌溉B、利用水利鼓风冶铁C、耕地D、利用水利生产丝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