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3课_两汉经济的发展PPT课件
第13课_两汉经济的发展PPT课件
2:农具的改进
犁壁
返回
• 用于翻土,提高了工作效率, 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镂车
加快了播种的速 度
汉代牛耕图
• 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为 深耕细作创造了条件。当时的深耕就是要 耕到有底墒(种庄稼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 分)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既可消灭杂草, 又能防治害虫,从而达到连年丰收的目的。 战国时期牛耕图,反映这时期的农业耕作 技术已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类别
成就
兴修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汉明帝 时王景治理黄河
农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业 耕作技术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 方法
农作物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的广泛种植
丝织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手工业
冶铁
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 铁工具——水排
三:商业的兴胜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பைடு நூலகம்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两汉经济的发展
兴修水利
• 治理黄河和 生产工具 农业的进步
农作物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耕犁安装了犁壁 发明播种工具———耧车
南北分别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 桑麻广泛种植
• 丝织和冶铁 丝 织 技术的提高 冶 铁
• 商业的繁荣 东西二京
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水排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 黄河在下游(今河南濮阳附近)决口, 泛滥16个郡,20多年都没能堵住…… 西汉后期,水利长期失修黄河又泛滥成灾。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 经过这次治理,此后八十多年黄河 未发生大水灾。
一:两汉农业的发展:
1:兴修水利
汉明帝刘庄
公元69年,汉明帝派水利专家王景 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800多年未发
西汉五铢钱
汉武帝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 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现了经
济上的大一统。
两汉城市繁荣的表现
• 规模大:西汉都城长安和东汉都城洛阳,规模宏 大,人称东西二京。二京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大 城市,长安人口有五十万左右,东汉洛阳人口在 百万以上。
• 布局:长安城内的街道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成荫, 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沟,下水道。 商业活动:城 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市场上商品繁 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 食品,望去令人眼花了乱。活跃在城市里的车马 行人熙熙攘攘,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荣。
马王堆长寿绣
马王堆长寿绣
方格纹毛织品
汉长信宫灯
• 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 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 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 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
• 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 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 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 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 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 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 一指。
生重大改道。
想一想: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
开垦者的铁锨举起多如云, 渠水流灌像雨一样滋润.泾水 夹带着河泥流过来,灌溉田地 又施肥,促进禾苗快快生长. 京师众多人口的衣食,全靠这 条渠水啊!
• 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汉代铁制兵器 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从汉代长安武库遗 址出土的兵器看,都是钢材制成的。这种 钢材的制作方法,是中国发明的。
提花机
水排
• 水排的用途:水力鼓风冶铁;
• 水排的优点:节约人力、畜力、供风稳定, 能量大、炉温高、提高冶铁质量。
• 水排的评价: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 年。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黄河的治理 • 汉武帝治理 • 东汉明帝治理 ——王景主持
2、农业的进步
• 耕犁: 安装犁壁 二牛抬杠耕作 • 耧车: 播种工具
• 桑麻广泛种植 • 南水稻、北小麦
二:手工业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 • 提花机的使用
• 染色技术
2、冶铁业
• 水排的发明: 杜诗(东汉) 早欧洲1千年 • 铁器逐步取代青铜 • 钢材的出现
长 安 50 万 人 口 洛 阳 100万 人 口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