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一、龙泉青瓷的历史与现状(一)龙泉青瓷的兴起据《中国青瓷史略》中介绍,“龙泉开始烧造的时期,大约在五代以后,越窑衰落了,龙泉就代之而起。
”龙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等地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水初元年”(公元420年)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黄釉。
据专家考证,系为龙泉青瓷创始年代的产品。
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操作简单,制作租糙。
[2](二)龙泉青瓷的发展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
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
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
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用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
尤其是哥窑和弟窑,“凡瓷器之处于此二窑者极其精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鲜有者,或一瓶一钵,动辄博数十金。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龙泉至青田的大溪大规模疏浚整治。
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宋代起,龙泉青瓷就成为世界性的商品。
南宋财政非常困难,所以奖励对外贸易,以海关税收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瓷器就是中国输出海外的重要物品。
南宋时,产品销售到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外销以碗、盘为主,如刻花莲花荷叶碗,内底印“金玉满堂”“昆阳片玉”铭文碗,折腹平底盘等。
到了南宋中期,随着白胎厚釉精美青瓷的烧成,龙泉青瓷深受人们的喜爱,纷纷争购,当作珍贵的礼品和日用瓷,外销量进一步增加。
“然上等价高,皆转货他处,县官未尝见也”,《菽园杂记》中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更好的体现当时的龙泉青瓷工艺之美与销售之火热。
[3]南宋末期,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到战争破坏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
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末期窑场28处,大窑村后有个叫“官厂”的地方,民间传当时是“京官”住此监造青瓷的窑厂。
城东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窑址40余处。
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
[4](三)龙泉青瓷由盛转衰13世纪末,元朝的大统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元朝继续重视对外贸易,龙泉青瓷作为重要商品之一,大量外销到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外销的数量比以前大大增加。
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
由于销量不断增加,青瓷业迅速发展,新的瓷窑不断出现,在龙泉窑著名产地之一大窑,有50多处瓷窑在忙碌地生产,需要瓷窑紧密相连,白天烟幕弥漫,夜间窑火辉映,盛况空前。
1976年,韩国在附近海域新安海底发现了一艘中国元代的商船,总共打捞起各类文物2.2万多件,其中龙泉青瓷1.2万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对外贸易中的数量与比例之巨。
然而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
其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龙泉青瓷逐渐由盛转衰。
明代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的拓展还可促进青瓷生产。
正统年间(1436-1449)以著名匠师顾仕成为代表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为国内外艺术鉴赏家所收藏。
成化、弘治(公元1465年—1505年)以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海盗入侵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一带瓷窑纷纷关闭,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带瓷窑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
窑数减至160多处。
至清初,窑厂所剩无几。
清中叶,仅剩南窖、瀑云埠头村、青溪孙坑村等地70余座窑。
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
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工艺至此凋零。
到了民国时,宝溪一带民间窑厂虽能仿制古龙泉青瓷,但人数不多,工艺落后,成品率极低,釉色优劣不稳。
(四)龙泉青瓷的复兴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龙泉青瓷生产的恢复发展,瓷业职工在继承龙泉青瓷独特技艺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在原料加工、成型工艺、釉色研究、造型艺术、烧成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改进。
目前,龙泉有青瓷作坊200多家,工匠几十位。
尤其在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是黄金发展阶段,龙泉青瓷正逐渐恢复元气并走向新的高潮。
回顾历史,有助于今天的发展。
反思历史是为了未来,下面首先分析一下制约龙泉青瓷发展的因素。
二、制约龙泉青瓷发展的因素分析(一)技术因素1.技术还原尚待努力,创新举步维艰。
龙泉青瓷在明清时期基本没落,以青瓷制作为业的艺人几近断代,再加上民国时期盗宝者的破坏,龙泉青瓷更是伤痕累累,这对工艺技术的保护以后来的工艺技术的还原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1957年在周总理的大力倡导下,龙泉青瓷才恢复了生产。
虽然国有体制下的龙泉青瓷很快便恢复了生产,但是受体制的局限,生产发展不快,工艺创新举步维艰。
2.工艺保密,阻碍工艺技术的传播。
家族式工艺传承仍然是工艺技术传承的主要方式,从目前龙泉青瓷行业中有名的生产厂家以及家庭作坊来看,传内不传外依旧是大部分青瓷艺人或业主保持竞争优势的最主要的手段。
但是这种传承方式一方面影响了传统工艺的受众面,另一方面不利于先进工艺的快速传播,甚而有可能出现工艺流失与中断。
如何在传播工艺和保持竞争力两者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单个青瓷企业保持其竞争力的同时与其他企业交流其工艺,推动整个青瓷业的发展,是一个难以解决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3.人才出现青黄不接,不利于工艺传承。
龙泉青瓷为国之瑰宝,青瓷产品远销五大洲。
但是目前龙泉瓷厂喜忧参半,订单多了但是企业人才不够,龙泉青瓷人才已经告急。
据龙泉青瓷协会会长徐定昌介绍,目前龙泉青瓷企业已达到128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但其中的专业人才比例太低。
随着企业的扩大和再生产,青瓷人才已经严重短缺。
据了解,在龙泉的青瓷行业里,目前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0人,中级30人,初级50余人。
从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上看,具有“工艺美术师”称号的青瓷行业人才仅百余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9%。
从培养方式上看,现在还是以“师傅带徒弟”及“家庭培养”两种形式为主,缺乏系统完整的培训机制,人才培养问题依旧严峻。
4.原材料方面的技术存在问题,不利于保证大宗生产现下龙泉青瓷企业以生产艺术瓷为主,这主要是因为龙泉青瓷行业改革后,原来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生产形式,被分散成一家一户的生产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在早期是靠低投入、产量小、手工生产的艺术瓷起步,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资金积累的增加和机械技术的提高,大批量生产的日用瓷将是青瓷企业的生产方向。
要大批量生产日用瓷,徐定昌认为首要解决的是瓷土原料标准化的问题。
瓷土是制作青瓷的主要原料,但是不同地方开采的瓷土所含的微量元素具有较大的差异,这对于最终的青瓷成品有着很大影响。
大宗生产,要求产品具有一致性,然而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将不同瓷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控制到一致的水平,以至于会影响到原材料的质量,并导致成品不能统一。
(二)行业组织和政府政策影响行业协会是由同行业经济组织自愿组成的行业自律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中介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的行业最早出现于春秋时代和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前后。
[5]从西周开始,我国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分工也逐渐细化。
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加上城市的出现和繁荣,产生了行业的萌芽。
《史记》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这里的“肆”,指的就是中国最早的行会组织。
[6]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一方面是为了应付官府的差遣,便于行会会员共同承担应尽义务和分摊各会员应付的份额。
从官府来看,行会便于其统治和管理手工业、商业者,可以简便有效率地通过行业征徭役,派官差和推行各种经济政策。
[7]各类行会在历史上的大致作用如下:1.通过制定行规行纪,用对会员强制的办法,限制行业内部的竞争,同时抵制来自外部的竞争。
2.举办同济同业人员的贫穷、疾病、养老、送老等福利事业。
3.承接并应酬官府的要求,保证本业人员所承担的政府限度的征役,努力抵制官府的过分剥削和欺压。
[8]当代社会的龙泉青瓷行业协会成立于1998年,基本上继承了古代行业的传统,现有整个行会有厂家128家,从事青瓷生产人员接近5000多人,生产的青瓷品类达3000多种,产量达3000多万件,工业产值1.4亿元,销售产值达1.2亿万元。
经过调研,发现龙泉青瓷行业在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方面主要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龙泉地区青瓷市场竞争的混乱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原有旧的体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兴起,在龙泉青瓷行业也出现了大量这类企业。
以前各生产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业只是生产型企业,不用关注销售和市场。
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后,这类企业进入市场,自产自销,企业角色转向生产销售型。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竞争,各企业一下子转不过弯来,生产观念陈腐,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制造出大量仿造产品、粗制滥造的产品,在市场上贯以“正宗”面目,以假乱真,根本没有正宗产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龙泉青瓷研究所的毛正聪大师介绍说,国有青瓷厂倒闭后,由于体制的原因,有三批人纷纷自立门户,建立起大大小小的青瓷厂。
这三批人分别是:(1)原国有企业的销售人员,他们手上有一定的客户资料,凭借这个优势形成销售网络;(2)原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凭借自身拥有技术的优势;(3)原国有企业的机器工作人员,从一定方面来说也可算为技术人员一类。
通过以上三类人的发展,形成今天龙泉青瓷行业的百家争鸣的现象。
由于受规模限制,故基本以生产艺术瓷为主,不可避免的出现有瓷产品的仿造现象,以低价格竞争来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
2.创新举步维艰,突显竞争力度不足相对于龙泉青瓷,其他地方青瓷行业不断发展,如景德镇、石湾等产区的产品以大师精品为主,它们以传统综合性开发方式,制作单件个性化,强调手工的艺术品,成绩斐然;而福建德化和广东潮州两个艺术瓷产区在中国入世后立足本土文化,创新传统工艺,面向国际市场,加强现代特色,产品焕然一新。
把传统工艺与西方装饰理念,以及多元化的装饰工艺相结合,适应西方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开拓了一条新路。
总而言之,龙泉青瓷市场份额占有量小,竞争力度不足,其中关键一点是青瓷的创新不够,导致竞争力度不足。
3.政府倾斜政策、宣传、扶持品牌力度还不够(1)政府对青瓷行业的倾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由于龙泉地区的特殊情况,山多地少,生产用地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
而政府有明文规定,三令五申,不能乱占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