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早期史教学大纲投影片

台湾早期史教学大纲投影片


講授者:江燦騰博士 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老師講述
1
1 史前臺灣和臺灣原住民
• 臺灣史前史
– 歷史上的臺灣 – 史前文化
• 原住民分類及社會
– 原住民分類 – 文獻記載的原住民社會
2
歷史上的臺灣
• • 有文字記載的時代稱為歷史時代,沒有文 字記載的時代則稱為史前時代。 臺海本島進入歷史時代
6
史前文化--十三行文化(4/4)
• • • • • 以鐵器為主的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作為開端 時間大約距今兩千年到四百年之間。 以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最著名 出土的鐵渣〃礦石〃煤以及煉鐵作坊,證實了這 個文化的主人已懂得煉鐵的技術, • 他們的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漁業也相當發達。 • 商業行為十分熱絡 • 遺址中曾發現瓷器及中國大陸錢幣。
26
臺灣的政治發展(3/3)
• 2〃鄭氏政權與大清帝國
– 鄭經時代清廷曾七次派員與其交涉 – 最初鄭經要求採取朝鮮稱臣納貴不薙短髮 – 鄭經攻回福建時,清方答應其要求,但鄭經希 望保有濱海島嶼及閩南沿海四府 – 鄭經死後,鄭氏政權內部紛亂,清帝國最後仍 是採取武力解決的方式,攻滅鄭氏政權。
27
社會文教發展(1/3)
– 文獻中西拉雅原住民社會
• • • •
政治組織 社會習俗 宗教習俗 商業活動
12
2 . 荷、西與明鄭時期
• 臺灣與世界
– (一)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 (二)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鄭氏政權 – (一)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與鄭成功進取臺灣
– (二)臺灣的政治發展 – (三)社會文教發展 – (四)對外關係與經貿
– 鄭氏政權的文教事業是由陳永華推動的 – 1665年於臺南興建孔廟,次年落成 – 當局又命令各里、社設學校,並成立類似國子 監的學院。當時鄭氏政權設立學校的目的,存 於培養官僚人材,而進入學校也是欲出仕者的 重要途徑。此外,流亡來臺、未在鄭氏政權任 官的南明大吏,則成為民間推動漢文化的主力。
30
對外關係與經貿
• 清帝國統治期問,分為所謂的「生番」、 「熟番」 • 熟番接受教化、歸附與納餉反之則為生番 • 日治時代的學術研究分為以下兩個 • 平埔族
– 凱達格蘭、噶瑪蘭、西拉雅、邵
• 高砂族
– 泰雅、賽夏、布農、鄒、排灣、魯凱、阿美、 卑南、達悟(雅美)、太魯閣
10
原住民分佈
11
文獻中的原住民社會
• 陳第的「東番記」與甘治士的記載
17
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殖民規模的擴大與強化
– 移墾的擴大
• 殖民時祺臺灣的土地名義上都是荷蘭王所有,稱為 「王田」 • 招徠大批漢人來臺開墾
– 傳教事業與對原住民的控制
• 荷蘭人建教堂,設學校,並以羅馬字拼音之西拉雅 文翻譯聖經與祈禱書此種文字稱為「新港文」 • 荷蘭要求原住民各社選出長老參加地方會議 ,並在 各地設有政務員,多由傳教士擔任,進行地方的統 治。
22
鄭成功與荷蘭之戰
23
臺灣的政治發展(1/3)
• 1 鄭氏政權的建立與權力繼承
– (1)從東都到東寧
• • • • • 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 改普羅文遮城為承天府(即今赤崁樓), 同時將臺灣南部地區北設天興縣,南設萬年縣。 熱蘭遮城投降,改為安平鎮 鄭經繼位後,改東都為東寧,改天興〃 萬年二縣為 州。
5
史前文化--大坌坑文化(3/4)
• • • • • 新石器時代 開始磨製石器,作物的栽培、陶器的使用 已有定居的聚落年代大約 距今上千年 到四千七百年左右。 由出土的石製生產工具如石鋤、石斧 “可知,當 時的人已從事農耕。 • 打獵〃漁撈和採集可能仍是主要的生產活動, • 包括臺中清水的牛罵頭和臺南仁德的牛稠子文化, 也有一些則是從外來移人的,如圓山文化。
• 1屯田與墾殖
– (1)墾殖的推展 – 鄭成功來臺以後。因軍隊糧食不足,採取兵屯 的方式,由部隊赴各地進行耕作,稱為營盤 – 鄭氏政權接收荷蘭王田的土地,稱為官田;至 於鄭氏政權宗室、文武官員和有力人士,招徠 佃農開墾而成的土地,稱為私田 – 鄭氏時代墾殖的區域。以承天府〃安平鎮附近 為中心,漸次向南北開墾,其他地區也有零星 的點狀移墾
31
20
第2節 荷、西與明鄭(續)
• 臺灣與世界 – (一)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 (二)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鄭氏政權 – (一)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與鄭成功進取臺灣
– (二)臺灣的政治發展 – (三)社會文教發展 – (四)對外關係與經貿
21
明末及南明時局的變化與鄭成功進 取臺灣
• 清兵入關後唐王於福州即位,積極拉攏鄭芝龍,並賜芝龍 子森姓朱,名成功。次年,鄭芝龍降清,鄭成功不從,逐 步掌握閩南沿海及金門、廈門等地,並遙奉桂王(永曆) 正朔。 • 鄭成功以其從事海上貿易,並壟斷荷蘭取得中國商品的來 源,獲取利益,支持其軍需兵餉。 • 1659 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大舉北伐,但為清軍所敗, 退守金廈等地。 • 1661 年,鄭成功率軍攻打臺灣 • 次年,荷蘭由於援軍未能擊退鄭軍,軍糧、彈藥又告短缺, 荷蘭人不敵投降,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
16
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3/3)
• 貿易網絡與貿易衝突
– (1)國際貿易的狀況 – (2)貿易競爭與衝突
• 西班牙的殖民
– 1626年來自馬尼拉的西班牙人也在雞籠舉行佔領儀式, 修築城堡 – 領臺灣北部後,準備以此為據點,至日本和中國大陸 貿易、傳教,也希望讓臺灣北部成為貿易中心 – 荷蘭取得在日本貿易的特權後,於1942年進攻雞籠, 西班牙守軍投降,結束在臺灣的殖民。
• 日本在鎖國政策之下,臺灣的船隻仍被准許赴日 本貿易,經貿往來十分密切。 • 主要為蔗糖和鹿皮,以及部分的米穀,另外則是 從中國大陸轉銷日本的絲綢〃藥材等等 • 臺灣則主要從日本輸入軍事物資,部分的進口金 屬礦,如銀,也轉銷東南亞。 • 整體而言,鄭氏政權對南洋的貿易以呂宋為主, 但到日本的船數往往超過南洋貿易的兩倍以上。
– 1622年荷蘭人於澎湖築城,因而與明發生衝突。 明帝 國派兵攻擊澎湖的荷蘭人,荷蘭退出澎湖。 – 荷蘭因此在(Tayouan,臺南安平)建立熱蘭遮城 (Zeelandia) 與普羅文遮城(Provintia ) – 得到荷蘭政府授權的東印度公司,可以國家名義宣戰、 媾和、維持軍隊、設立殖民地。 – 總督荷蘭是第一個統治臺灣的近代國家,在荷蘭統治 時代,臺灣也第一次被納入世界經貿體系。
13
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1/3)
• 東亞貿易網絡中的臺灣
– 明太祖時代雖曾經先在澎湖設巡檢司 – 後隨即採取「墟澎」政策 – 十六世紀初葡萄牙勢力率先進人東亞貿易, – 以llha Formosa(美麗之島)稱呼臺灣。
14
當時貿易情況
15
進入歷史時代的臺灣與大航海時代
• 荷蘭殖民臺灣的開端
18
19
荷蘭時代的殖民事業
• 族群的互動與對抗
– 荷蘭當局除以武力征服原住民,或是原住民各部落之間的衝突矛 盾以敵對的力量進行鎮壓。 – 荷蘭人掠奪了原屬於原住民活動的土地,再派漢人前往開墾,形 塑成漢人侵害原住民生活空間的印象。 – 對荷蘭人統治的反抗,以「大肚王」(Quata)和郭懷一事件最為重 要。 – 1644年反1645年,經過荷蘭當局兩次出兵攻擊後,大肚王戰敗, 參加南部地方會議,並讓漢人在當地從事獵鹿等承包, – 荷蘭當局為了廣招漢人來臺,給予種種的優惠。但其後對來臺開 墾的漢人又課以各種的苛捐雜稅,管制漢人的言論行動,因而引 起漢人的反抗,其中以1652年的郭懷一事件規模最大。
7
臺灣遺址分佈
8
原住民分類及社會
• 原住民分類 • 高山族和平埔族
– 屬於所謂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屬馬來玻利尼西亞(MalayoPolynesian)文化的族群
• 部分原住民族如十三行遺址便有可能是馬 賽人(Bassayer)八里坌社的遺留
9
原住民分類
1. 明朝末年為數可觀的漢人海盜在本島建立基地
2.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相繼在臺灣建立殖民地起始

臺灣的歷史約有四百年左右。
3
史前文化
• 舊石器時代
– 長濱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大坌坑文化
• 鐵器(金屬器)時代
– 十三行文化
4
史前文化--長濱文化
• • • • • • 舊石器時代人類 以打製的石器作為主要工具 臺灣最早發用的舊石器文化 其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 距今五千至五萬年之間。 當時是小聚落,主要的生產活動為採集、 狩獵和漁撈。 • 包括左鎮鄉發現的左鎮人和屏東鵝鑾鼻遺 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等
28
社會文教發展(2/3)
• 1屯田與墾殖
– (2).原住民的抗爭 – 屯田制度的實施壓縮了原住口的活動空間,引 發其不滿。以大肚王為代表的原住民,與鄭成 功的軍隊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其後,鄭氏 政權為了軍事的需要,派原住民搬運糧食,也 曾引發各地原住民的反抗。
29
社會文教發展(3/3)
• 2官方漢文化的移入
24
明鄭時期臺灣
天興縣
萬年縣
25
臺灣的政治發展(2/3)
• 1 鄭氏政權的建立與權力繼承
– (2)權力繼承與鬥爭
• • • • • 鄭成功過世後,集團內部分裂 臺灣的部眾擁立其弟鄭世襲 金廈則推鄭經繼位 最後鄭經從金廈出兵,擊敗鄭世襲,取得繼承權。 鄭經過世,雖遺命由長子鄭克臧繼承,但鄭氏家族 內部不服,結果鄭克臧被殺,由年僅十二歲的次子 鄭克塽繼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