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言简介2

莫言简介2

莫言简介莫言简介: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

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人物介绍莫言[1-5]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部队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

在高密的管氏族谱上记载,山东高密管氏是从浙江龙泉县(南接福建)迁过去的,2010年8月,走进龙泉寻根的莫言[6]亲口表示,“我应该是高密管氏的第二十四代子孙、龙泉管氏的第三十六代子孙。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12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在河北举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等10位各领域的文化精英荣获“2012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他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寻根文学”作家的代表如著有《活着》、《兄弟》等书的余华,以及著有《中国式青春》、《除了青春,一无所有》、《飞蛾》等书的年轻一代作家贾飞等人。

这类作家,有着强烈的故乡情结,将自己的笔触都深深埋进了宁静而宽广的土地。

某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贫困,他家是中上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

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

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

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7]内容提要就像法国的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之所以对我的小说感兴趣,就是因为我的小说土,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莫言认为,任何作家之所以走进西方读者,最终是靠文学作品的自身力量。

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

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

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莫言说,“当代文坛没有出现大作家,才使我这样的人得以成名。

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

一些人比我有才华,个人经验比我丰富,但是没能在文学上获得太大的名声,是机遇的原因。

从这一点来讲我非常幸运。

所以要经常向别人学习,不要忘本。

”从30年前的文学青年一步步往上冒,直到今天,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地保持头脑冷静。

“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

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

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莫言的新作《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

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

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

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

”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

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新作《蛙》不应和大江健三郞画等号2002年莫言就完成了《蛙》的初稿,讲作为剧作家的“我”在剧场观看一部叫做《蛙》的话剧,在观看的过程当中,剧作家的回忆、联想与舞台上、剧场中的一切纠缠在一起。

“当时写了十几万字,要用好几种字体标识才能读懂,太复杂,就放弃了。

2007年又拿起来写,重起炉灶,改用书信体的结构,这样写起来很自由,可以忽而古代忽而现代,剪裁自由,出入自由。

”莫言说,小说用书信体就该有通信人,之所以通信对象是日本作家,也有大江健三郞2002年来高密埋下的种子。

2002年日本电视台拍摄莫言的纪录片,邀请大江健三郎做嘉宾去了高密,他们有过十几个小时的对谈,莫言还带他拜访过姑姑。

“但是杉谷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应该和大江健三郎画等号,更不应该看作是我要向大江说什么。

这部作品是献给广大读者的。

”莫言说。

小说中,莫言浓墨重彩地写了三个案例,描述三个产妇不同的心理。

莫言直言自己在写作的时候非常难过。

“蝌蚪的经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

在当代中国的干部队伍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跟蝌蚪的人生经历相似,通过入伍当兵进入城市,改变了农民的身份,跟一大批各大城市、各条战线上成千上万的人一样,通过入伍提干改变身份,经历计划生育时的心理也相似,他们为了前途或者官职,违心做了独生子女的父亲。

所以这部作品之所以写得真切,是因为跟作家的心理历史相吻合总结在作品最后,出人意料地以话剧结尾,在莫言看来话剧部分是小说叙述加速的结果。

小说刚开始是以平稳的笔调,越写速度越快,从慢慢的、悠闲的叙述开始,到第四章突然快速,语言在提速,情感在升温,到了话剧部分就“飞”起来,有点像飞机在跑道上的起飞,慢慢加速最后腾空而起。

尽管在诸多评论家看来,莫言的写作技巧已是炉火纯青,但他却觉得,在《蛙》的写作中,越写越觉得没有技巧了,越写越觉得笨拙。

“刚开始时像刚学会开车的人,觉得熟练。

后来,越来越小心翼翼。

如果老让人觉得你是在炫技,老让人觉得你是玩花架子,其实不是成熟的表现。

像金庸的小说中,真正高手不玩花架子,一剑封喉。

到了最高的技巧,让人看不出来,但是要命。

[8]写作风格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在瑞典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4]。

莫言于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

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

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

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

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

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

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

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

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

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

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25]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8年,发表中篇小说《牛》([东海]六期,[小说月报]九期、[小说选刊]九期转载)、《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收获》六期,短篇小说《拇指铐》([钟山]一期,[小说选刊]转协)、《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钟山]五期)、《白杨林里的战斗》([北京文学]七期)、《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北京文学]十期)、《蝗虫奇谈》(山花,小说选刊五期选载)。

十二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收获]二期)。

作品讲述一个下岗的老工人在湖边的僻静处开了个“黄色小屋”,专供人男女野合……这就是《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梗概。

张艺谋用这个故事进一步编开去,就有赵本山和董洁主演的电影《幸福时光》,几个名人一煽惑,电影和小说都赚钱。

小说集《师傅越来越来越幽默》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我们的七叔》([花城]一期),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作家]一期),另有中篇小说《野骡子》、《司令的女人》[收获]、《藏宝图》[钟山]发表,短篇小说《儿子的敌人》[天涯]、《沈园》[长城]发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