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免费的文档,希望帮助到有需要的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

广义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等均属于此。

9、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每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均处于平等地位。

10、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1、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4、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出现、陶器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15、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出现农耕业萌芽。

16、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有出具规模的农业定居场所,农器具制作趋于精细。

有宗教祭祀的遗址。

17、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18、敬授民时:上古时期,人们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人们恐慌。

然而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有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9、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20、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主要在周初,以后陆续也有,一直到晚期的宣王朝。

目的是捍卫周家天下。

21、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22、西域:分狭义西域和广义西域两种。

狭义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2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24、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

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

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也以此作为出身捷径。

这种取士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25、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26、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茂才即秀才,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比孝廉少,出路多为地方县令,俸禄比孝廉多。

后汉时为避。

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27、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28、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29、独尊儒术:西汉国力强盛,“清心寡欲”的无为思想以不适宜。

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就要制礼作乐,要“改正朔,易服色”,要举行封禅大典,大兴繁文缛节的建置,而儒学最能符合这种要求。

所以公元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30、十六国:西晋之后,初期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相互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31、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开创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

他们倡导玄学,竞事清谈。

清谈内容是谈玄论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荡,是老庄思想的发展。

稍后的嵇康、阮籍时,他们厌恶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于是标举“自然”大唱反调,在行为上更放纵,不守礼法。

西晋立国后向秀,郭象屈从于司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张,使玄学成为西晋统治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

32、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是士族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清谈在辩理时很讲究言语简洁,切中要害。

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第三方出来作总结。

3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34、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

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却好,所以特别受士子重视。

35、“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36、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

由于唐初统治者手中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租庸调制。

37、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唐德宗建中元年(1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它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

同时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

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后来两税法历代相沿,至明不改。

38、色目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二等人。

地位仅次于蒙古人。

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

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9、南人:这是元朝把它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

南人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40、回回:它是元朝进人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学习后,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

现在称回族。

41、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目的是:增加国库收人,减轻民众负担。

42、摊丁人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人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因为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不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43、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这是同情汉族读书人的耶律楚材建议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44、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康熙时期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

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搜集来的图书中,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更加残酷。

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乾嘉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

清朝实行文化高压政策,为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纯学术研究道路,让学者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在乾嘉年间考据文学大盛,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46、农业文明: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47、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48、《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

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插图配文,是一部有相当价值的农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