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判定技巧】识别方法:找到选项所对应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 范围、分寸、条件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等词语。
【答案】选项把原文两处文字合而为一,并武断绝对地得出“可以了解人 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结论;且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 问题”偷换成了“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答案:(命题陷阱)混淆时态 (判断理由)语段的意思是中国艺术追求静寒的境界,虽然世界永远充满龌龊 与清洁的角逐,但中国人把清清世界、朗朗乾坤当作一种理想、一种审美追 求。设误项故意混淆时态,把文中的“未然”,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 清洁的角逐”转述为“已然”,即“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提示:阅 读文章要注意把握相关观点、问题的发展,即把握相关的时态,是已经发生 了还是正在进行或者已经结束等。)
命题陷阱9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 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选项表述】 (2018·全国Ⅲ卷T1-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 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原文信息】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 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 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 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 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答案】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信息“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并且在 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两句可知,“审美主体体验的是自我的情感和自我 本身”,故选项所说的审美体验是主体“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 审美价值”错误。
2.【选项】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 乾坤。 【原文信息】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 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 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命题陷阱】
【判断理由】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注意 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 格外关注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答案】混淆是非,由原文可知希尔勒认为机器不具有智能。
命题陷阱4 偷换概念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 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 回事。
命题陷阱3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 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2—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 有智能的。
【原文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 之谈了。
命题陷阱5 因果混乱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 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 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选项表述】 (2018·全国Ⅱ卷T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 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原文信息】 ①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 低。②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 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1-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原文信息】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 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 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 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 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 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 表示时间的词语。常见的时间词有: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 尚未、之前、之后、必将、可能、未必等。这些词语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 淆时态”和“混淆模态”上设置干扰项。
【答案】从原文来看,上述问题不是“可能”带来的,而是已经出现了,“可 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 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 度上的差异,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范围 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 稍微、无法等)。二是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如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②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 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选项表述】 (2017·山东卷T6—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 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 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原文信息】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 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 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排除“无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答案】 “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误,原文只是说“是意义重大 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选项属无中生有。
即时训练
请把下面各题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指出其命题陷阱并陈述理由。 1.【选项】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原文信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 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 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 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 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 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等等。
3.【选项】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 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 关系。 【原文信息】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 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 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 更晚。 【命题陷阱】
【比对分析】
【判定技巧】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 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 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 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答案】该项将“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大 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进行简单的拼接,属于强加因果。
【答案】从原文来看,“人工智能”要实现的是“人脑思维”,而不是“计 算机思维”,属于张冠李戴。
命题陷阱8 武断绝对 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一概 而论,即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
【选项表述】 (2015·安徽卷T3-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 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原文信息】①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 面,重新去理解。②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 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比对分析】
【选项表述】 (2018·全国Ⅱ卷T2-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 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原文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 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 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 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考点突破 熟知高考怎么考 学案1 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考点解读
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 目选项。不了解命题者的设误方式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熟悉了命题陷阱, 就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我们就识别一下常见的9大命题陷阱,以便在答案 “准确”上有所突破。
解题指津
命题陷阱1 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 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 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表述】 (2018·北京卷T5-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原文信息】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 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 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 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 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 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