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考点探源
考向2 概括分论点 (统编九上《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改编)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 密。细读课文,简要概括出文章的分论点。
考点5
考点6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文章概况】
怀疑 与学问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古语,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第3~5段):通过剖析事理,结合实例来揭示怀 疑的必要性和内涵:怀疑在消极方面是变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3. 下面是两位英雄留下的诗句。请你任选其一,结合诗句的内容和 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他(她)具有怎样的英雄品质。(3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②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我选文天祥的诗句。文天祥在诗句中说“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 国家甘愿赴死的豪情。文中说英雄有“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用生命 担当使命”的品质。所以,文天祥具有为国家甘愿献身的英雄品质。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中考链接及方法指导
考向1 概括中心论点(近12年9考:2019.22,2019.23【甲】,2018.22, 2017.17,2015.21,2014.19,2012.20,2010.18,2008.19) 【中考常见设问】 (2018年北京中考22题)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 (限12个字以内)(2分)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②提取归纳法(2014.18):提取指定句段关键词、主旨句,概括句段 内容,从中提取观点。 ③反推法(2011.21):通过分析该段中的论据推出论点。分析论据, 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即是论点。 (4)对分论点进行加工处理,注意题干是否有字数等要求。(2016.21, 2014.18)
④正由于英雄具有这些崇高的品质,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 不可估量的。对个人而言,英雄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标杆,影响着一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国家而言,英雄是国家的符号,每 个国家都需要有引以为豪的英雄。英雄们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质,正 是构筑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说,正是千千万万的英雄, 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中现生机,由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③面对危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这是英雄不同于凡人的又一 可贵之处。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老山雷场扫雷行动 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说了句“你退后, 让我来”。在突遇爆炸时,他本能地一挡,两三米外的战友得救了, 他却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在危险时刻第一个冲上前去,用自己的 牺牲换取他人的平安和幸福,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正是英雄们身上所 具有的伟大气质。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1. 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⑤段横线处补 写一句话。(2分) 全社会都应崇尚英雄。 2.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乙】 ) 【甲】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始终不乏英 雄的身影。 【乙】文章列举岳飞、邓稼先、杜富国的典型事例,来论证英雄所具 有的品质。 【丙】第④段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了英雄具有构筑民族精神的 重要价值。
考点5
考点6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Hale Waihona Puke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一、(2019年北京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7分) ①在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不乏英雄的身影。
何为英雄?英雄,就是当人民、国家处于危险之时,不惧艰险,挺身 而出,解黎民于倒悬,救国家于危难,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杰 出之人。
二看开头(2019.23,2018.22,2015.21,2014.19,2010.18, 2008.19):开篇点题。如《谈骨气》中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 骨气的”就是中心论点。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三看结尾(2012.20):篇末揭示中心,可留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如“应该”“必须”“由此可见”“因此”“总之”等。如《谈创造 性思维》最后一段归纳全文,指出拥有创造力所需的诸多要素。
考点5
考点6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方法总结】 (1)首先需要明确题目要求,是概括哪一段、哪几个方面、哪几句话 的分论点。 (2)若题干没有给出指定段落,则要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抓住关联词 句(2016.21)、承上启下句等关键句锁定段落区域。 (3)可运用以下方法找出分论点。 ①词语提示法(2018.23【乙】):从提示性词语(“可见”“总 之”“所以”“归根结底”“这充分说明”以及衔接、过渡性的词语 和行文中反复使用的词语等)中找出分论点。
4.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_第__②__段__列__举__岳__飞__、__邓__稼__先__的__事__例__,__论__述__“__为__了__民__族__和__国__ _家__的__利__益__,__用__生__命__担__当__使__命__,__这__正__是__英__雄__们__所__具__有__的__一__种__高_尚__的____ _品__质__”__增__强__了__说__服__力__。________________ 道理论证:第__⑤__段__中__引__用__了__郁__达__夫__的__“__一__个__没__有__英__雄__的__民__族__是__不__幸__ _的__,__一__个__有__英__雄__却__不__知__敬__重_爱__惜__的__民__族__则__是__不__可__救__药__的__”__,__号__召__全__ _社__会__崇__尚__英__雄__,__增__强__了__文__章_的__说__服__力__和__权__威__性__。__
议论文文体知识梳理


考点“1对1”讲练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考点“1对1”讲练
考点1 论点 统编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概括中心论点 (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思考探究”改编)认真阅读课文,说说作 者提出了什么论点。 【参考答案】作者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 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考点6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方法总结】 (1)明确中心论点的特点,根据特点提取或概括。中心论点是作者观 点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简明的判断句。 (2)位置“四看”法提取:
一看题目:题目或直接揭示论点(《敬业与乐业》),或提示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或提示议论的范围(《怀疑与学问》)。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 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 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 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 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 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 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 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考点6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针对训练
阅读文本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留下阅读痕迹,不仅有助于精准 理解文本,还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圈点批注后,完成右栏问题。 用“”画出论点,用“‖”隔出段层,用“____”画出论据并批注论证 方法,用“ ”画出论证思路,用“【?】”画出疑问处。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圈点批注读文本
1. 中心论点:___全__社__会__都__应__崇__尚__英__雄__。___ 2. 段层精解: 第一部分(第__①____段):_指__出__什__么__是__英__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_②__③___段):_论__述__英__雄__所__具__有__的__品__质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___④___段):_论__证__英__雄__对__社__会__发__展__所__起__的__不__可__估__量__的__作__用__。 第四部分(第___⑤___段):_号__召__全__社__会__崇__尚__英__雄__,__学__习__英__雄__的__优__良__品__质__。
考点6
专题三 议论文阅读
返回目录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二、(2018年北京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7分)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
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
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 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 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 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