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摘要:由于英汉文化巨大差异,英汉习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准确理解和传达英汉习语的文化信息,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提升翻译作品的达和雅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习语(idiom)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通常涵盖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歇后语(enigmatic folk similes)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通过研究发现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英汉习语所表现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洋和渔业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而生活在亚洲大陆的汉民族,则依赖于土地和农业。

例如,比喻花钱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英语习语是spend? 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on one's oars意思是“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意思是“奋力图存”;all at sea意思是“不知所措”。

中国黄河流域位于亚洲内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温暖干燥、夏季亚热多雨。

因而“春雨贵如油”指春天雨水的稀少珍贵,“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 rate)。

2.宗教信仰方面?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在西汉时期已开始传入中国,唐朝达到鼎盛时期,中国名著《西游记》就反应佛教的兴盛,因而有广泛的群众和语言基础,人们相信有“佛主”在控制着世间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信奉耶稣,与基督教相关习语很多,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 soft answer turn away wrath(婉言可以释怒);as poor as church mouth(一贫如洗);Bibleoath(庄严的誓言);Go to hell(下地狱去)等等。

3.历史典故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如“秦晋之好”、“三顾茅楼”、“桃园结义”等等。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n appleof discord(争斗之源、祸根);Judas’kiss(犹大之吻);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4.习俗差异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关于翻译标准,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得出,这些主张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改善的,虽然侧重点有所有不同,但中心都是要译文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忠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

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应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

但是,并不是原文的那句话、每个习语、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兼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没有隐含意义。

尤其是,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对等,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

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

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物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形象的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诗刊熟悉的形象或得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

总之,表达出原文意欲表达的隐含意义是最重要的。

1.直译由于人们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

如:Easy come,easy go与“来得容易,去得快”、 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熟能生巧”等等。

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挥金如土”;burn one’s boats与“破釜沉舟”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

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则直译字面意义。

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

又如: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一人得道,鸡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r)。

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

2.意译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

如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会不明白,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则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

“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又如英语习语a cat on hot bricks说的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痛苦而狼狈,这个情景和汉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狈”,翻译时更换了形象,则更利于读者的理解。

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不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较常见。

如Achille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的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同类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

3.其他英汉习语中有一些属“貌合神离”,字面意义相同,隐含意义(包括褒贬意义)却相去甚远,不能互译。

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to laughin an extreme way,or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汉语“笑掉大牙”却是“看笑话”的意思。

又如:To 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发指”,前者含义是看到或听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后者的意思为“令人非常愤怒”。

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s,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消失也迅速的意思”。

参考文献[1]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1[3] 吴丽丽,《英汉文华的习语差异及翻译方法》.《科技教育创新》, 2010年13期[4]?韩欣华,《英汉习语差异探析及翻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6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