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插花艺术课程论文

插花艺术课程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经济院班级:农经三班姓名:陈礼端学号:201140821310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国插花艺术课程名称:插花艺术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浅谈中国插花艺术学生:陈礼端(经济学院农经三班,学号:201140821310)摘要:插花艺术是一种表现自然美的,运用艺术构图原理,经过构思、设计、剪裁将花枝、叶片或其他装饰材料插入适当的器皿中或其他、固定材料中,创造一种艺术品的造型艺术。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也有其独特的插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国的插花发展历史、中国插花的特点以及中国插花原理等中国插花基本知识的了解来学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的中国插花艺术。

关键词:中国插花艺术自然美特点花材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插花艺术作为一种可以代表国家的文化和风俗的技艺,因此,发扬中国式插花艺术对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了解插花艺术,体会身边的艺术美和自然美。

一、中国插花的发展历史中国插花历史悠久,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插花在寺庙里供奉佛像用,后人称之为宗教插花。

到了隋唐时期就流行到皇宫贵族之中,在官宦子弟之中开展斗花和移春槛活动,及至五代后唐的李后主每到春天便将宫中的梁、栋、窗壁、柱、拱、阶等都密布插花作品,称之为“锦洞天”,让人观赏。

这说明当时的插花已经普及到皇宫贵族中,后人称之为宫廷插花。

宋朝插花流行到文人雅士之中,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惜花》中写道:“沙河塘上插花回,醉倒不觉关儿咳。

”南宋时文人张道洽《瓶梅》中写道:“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后人称之为文人插花。

到了明清时期,插花技艺流传更广,明朝文学家袁宏道《戏题黄道原瓶花斋》诗中云:“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虽清淡,幸可托贫家。

”“一枝两枝正,三枝四枝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斗奢。

”清朝关于插花的记载更多,如陈昊子著的《花镜》中就有“养花插瓶法”和“香垆花瓶”记载,陈其年咏蝶恋花:“小小哥窑凉似雪,插一瓶烟,不辨花和叶。

”足以说明插花艺术已经普及到民间,后人称之为民间插花。

中国插花崇尚自然风姿和风格,使插花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艺术效果。

二、中国插花的特点中国式插花的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姿佳态逸,清雅绝俗,以简胜繁,朴实秀雅,以自然美取胜。

其具体的特点有:(一)线条美用花量少,只用几枝草本或木本的花枝就能构成一幅丽姿佳态的美景,追求花朵的风韵和姿态,喜欢线条弯曲飘逸。

常用青枝绿叶来勾线﹑衬托。

(二)自然美崇尚自然,追求简洁清新。

构图的三枝要高低横斜,形成不等边三角形。

色彩要朴素大方,一般只要用二三种花色,简洁明了。

(三)意境美一般是作者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作品中,使插花作品富含深刻的寓意,可以引起欣赏者联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作品更具有诗情画意。

(四)综合美花材﹑容器﹑摆放几架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以提高插花作品的观赏效果。

三、中国插花的特性(一)中国插花的特质1、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

2、人文之善经济效用,敦睦人伦,花卉德性。

3、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后修道,对花之崇拜。

4、艺术之美花材艺术,花卉艺术,整合艺术。

(二)中国插花的类型1、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的搭配。

2、佩花把花插在头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饰的关系。

3、篮花插置于篮中,注重花卉和花篮的亲托效果。

4、瓶花折花置于水盘或花瓶中,比较具时代意义。

5、果供以果实为主,极富教化和艺术。

(三)中国插花的花型中国插花花型没有固定的型式,插法多为个人有感而发,以木本枝条为主,注重花材本身的天然神韵,不做过多人工矫饰。

花型从哲理与意境方面分类,主要花型有:1、理念花“理念花”内容重于形式,插花作品是作为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工具。

花型以瓶插花为主,多为直立或放射状,强调枝条的自然形态,多选些曲折苍劲而扶疏向上的木本枝条为主体,下部配以花草和叶,花材多以松、柏、竹、桂、山茶等名贵素雅并象征吉祥、真正具有君子风范的花材,影射人格、哲理。

花型结构严谨、隆重典丽,多见于宫廷或贵族的厅堂摆设,以显示其权势威严和富有。

2、心象花心象花是借花明志、借花消愁或表达内心的祈望,颇具抽象的艺术美。

花材随意性比较大,诸如竹、桂、莲、佛、灵芝等等富有象征性或具有神韵的都可以入选。

造型不固定,但多以直立或瓶插为主,以简洁、线条活泼居多,创作浪漫,不受拘束。

3、自由花自由花主要表现文人的个性。

古代文人墨客多为时势所迫而放荡江湖,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从大自然中触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并将画理与书法的构架布局的要领运用于插花中。

自由花花型虽然没有定型,自由发挥但布局却讲究章法,合符比例,注意俯仰高下,疏密斜正,不繁不瘦,追求自然神韵。

花材广泛,除了一些奇、怪、瘦、枯等的木本枝条外,野花杂草也在玩赏之列。

数量不多,不注重色彩与形式,注重天然意趣与韵味,简洁飘逸、清雅脱俗,还研究多重保鲜的方法,使花枝耐久不衰。

瓶、盖、碗、筒、篮、吊挂都可以作为器皿,只为抒发情感或作闲情雅趣。

4、写景花写景花源自盆景栽植。

以写实的手法注重大自然的景色,花材除棕榈、竹、荷等自然草木外,还衬以奇石或小景物。

多为浅盆插作,盛行于清代,花型多为直立或并列。

5、篮花篮花是指用编织的篮子作容器来插花的插花作品。

篮花造型自由、花型多变,很有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篮花的插作注重对篮子提把和篮口边沿的处理,提把必须露出,既便于携带,也令提把作为花型框架的一部分。

花篮口边沿弧线优美,插花时不可以全部掩盖,有藏有露,更显篮花特色。

花材既可以用格调高韵的梅、兰、菊、竹等,也可以用时令性很强的季节花,有时还可以加入蔬果药材。

(四)中国插花的基本造型中国式插花善于遵循植物的茎秆、枝条的走向进行插花艺术创作。

按照枝杆、枝条的走向归纳为如下类型。

1、阶梯形阶梯形是将花材按照由高向低的顺序插制的方法,在插制作品时要注意作品整体的前后层次,否则会使作品缺乏立体感。

2、飘逸形飘逸形是将花材横向插制的方法,在各种器皿中都可以插制,飘逸形插花造型简洁,犹如云飘柳逸。

3、上散形上散形是下聚上散的插花形式,注重自然美。

整体造型以花材的自然生长态势为主,底部配以少量其它花和叶,制作简单,清爽宜人。

4、旋转形旋转形指花材基本沿相同方向旋转插制的插花形式,插花枝条很多,有较强的动感,较好地表达坚强的性格。

5、舞袖形舞袖形是指插花作品中的上下枝条所指方向相反,用花量少,动感强烈。

6、直上形直上形是指枝条都指向上方的插花作品,在插制时往往选择曲折的枝条,使作品有丰富的变化。

四、中国插花的艺术创造原理艺术插花创造要做到有形、有色、有意境,就必须了解创作素材的特性,也必须掌握各种形式的创作要求与技巧,才能插出有特色的作品来,中国式插花以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美见长,创作时除了按照造型的基本原理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使作品更加合理、新颖、别致。

(一)平衡平衡是插花艺术的最基本原则,无论是对称式插花还是不对称式插花,插花作品的重心都要稳定。

通常采用高低错落,上轻下重,上散下聚,疏密有致,虚实结合,俯仰呼应六法,使局部的多样变化达到整体上的平衡。

由于花材的质地﹑色泽和形态不同,给人的感觉轻重也不同,一般大花插在下,小花插在上,盛开花插在下,花蕾插在上,这样才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

一件完美的插花作品,花﹑枝﹑叶搭配时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显出画面的丰富多样,给人更多想象余地。

花材之间还要有一定联系,做到俯仰呼应,互相顾盼,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二)协调首先要注意花材性质的协调,如松与梅相配协调,松与柳相配就不协调。

其次是色彩协调,每一个插花作品要确立一个主色调,用大朵鲜艳的花作主题,将细小花作陪衬,用来加强色彩的协调,一般一个插花作品的色彩有2—3种即可,色彩太多不易协调。

插花作品与容器也要协调,东方式插花选择传统古色古香的容器。

插花作品还要与环境协调,在喜庆的场所多用暖色调的插花作品表示庆贺,在哀悼场所多用冷色调的作品表示哀思。

(三)意境插花作品要表现主题,要蕴藏着内涵,要有诗情画意。

人们通过欣赏作品,阅读命题,受到很大感染,产生联想,引起回味。

(四)破破就是对比,运用破的手法让作品更丰富多彩。

如作品的色彩过于协调,就显得平淡无味,如果用少量对比色破一下,马上就显得很有生气。

插花中也常运用各种线条表现作品的力度﹑柔美和动势等。

如在插花中较多运用直线,便会产生一种不亲切和不自然的感觉,这时就需要用曲线来破,竖线用横线来破。

容器的轮廓给人沉重凝固的感觉,多用叶片和穗状花等遮去一部分。

(五)焦点“焦点”是指插花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一般焦点上插的花称焦点花,焦点花可以是一朵或几朵,但必须是最漂亮的花,插在这幅作品的黄金分割线上,插的角度和垂直线成45°,朝向观赏面。

五、结束语中国插花是自然美与人化美的结晶,是我国人民对自然景物的再创造,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生动优美的形象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感染人们,激起人们的美感,体现了我国的文化发展。

我们通过学习中国插花艺术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了中国的花文化和园林文化,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1] 黎佩霞,范燕平.插花艺术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6~88[2] 赵祥云,冯荭,侯芳梅.花坛插花及盆景艺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39~47[3] 冯荭.插花艺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45~47[4] 刘彩云.东西方的插花的艺术特色[J].绿色科技,2013,(4)[5] 唐秋子.探索“中国风”——谈中国插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插花艺术与应用,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