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也有优势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也有优势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也有优势【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15日文章】题:中国的成功学校?(作者该报专栏作家纪思道)上个月,一项研究65国学生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的国际评估报告公布于众。

获胜者是儒家思想!上海学生在全部三项测试中都以巨大优势独占鳌头,而排在上海之后的4个地区中,有3个都受到了重视教育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分别是香港、新加坡和韩国。

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被当做头等大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诚然,上海在全球排行榜上蹿升至首位并不能代表全中国,因为上海拥有中国最好的学校。

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在曾经糟糕的农村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仅仅20年前,中国农村的孩子还经常从小学就开始辍学。

有的老师甚至不会说标准的普通话。

如今,即便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女孩和男孩都会完成高中学业。

上大学也不再是什么稀奇事。

教师的素质也大大提高。

我的妻子是一位美籍华人,老家在中国南部一个穷地方,但与我们在纽约上公立名校的孩子相比,当地农村儿童的数学水平要高出一个年级。

整个中国也基本如此。

但说起来好像有些矛盾,中国人自己并不满意他们的教育体系。

每当我试图就中国教育问题采访中国人时,总会听到抱怨而不是表扬。

很多中国人都会严厉批评中国教育体系扼杀了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们很羡慕重视培养自立能力的美国教育体系——羡慕美国教育体系试图把学习变成兴趣而不是负担。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种自我批评是完全正确的,但我也十分钦佩中国人对于教育的热情和改进教育体系的努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儒家思想对于教育的重视渗透在了整个中国文化中。

在中国的学校里,教师们很受尊重,大家最喜欢的孩子通常是最聪明的学生,而不是体育最好的学生或是班上的开心果。

美国人总是从新一代中国隐形战斗机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带来的战略挑战。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中国教育体系的崛起以及推动教育崛起的学习热情。

我们不会变成儒家弟子,但我们可以在不放弃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教育在国家中的地位。

中国基础教育和美国基础教育存在很大差异,各有优势,中国学生功底扎实,但内部竞争激烈;美国学生创造力强,但太随意散漫。

首先是激烈的内部竞争,这会让中国学生产生挫败感。

中国学生比较缺乏批判思维和创造力,惧怕表达自我观点,也缺乏对学校、社区的参与和贡献。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利与弊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作为中学生深切体会现行教育体制的优缺点,应明白该如何学,怎样才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高考最能体现这种教育制度的特点。

应试教育所要应付的考试主要就是高考。

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开展教育活动,高考就是指挥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服从高考,因而教育制度改革最受人关注的也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3+X”方案的出台是我国改革高考制度的一项尝试。

“3+X”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基础科目。

“3+X”方案本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破诸如高分低能的怪现象。

但是这个未知的“X”很可能会成为学生新的负担。

“3+X”的“X”已由一个未知量变成了一个未知集合,结果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教育更注重知识的灌输。

但是在这种教育体系下,高考逐渐成了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在“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下,老师在正常的教学范围外,不断地给学生增加辅导资料、开辅导班。

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学习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正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一心只看重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到了忽视不管的地步。

综合考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只要高考要考的,老师就要督促学生学习,如此一来,作业多了,原来不用考的一些考试也有了。

而且老师的教法也和别的科目大同小异:题山题海式.的练习。

学生们又陷入另一个应试的“怪圈”。

在国家计委召开的“十五”计划献计献策征文活动颁奖大会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三学生李林子的《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获得二等奖。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生,他在文章中对实行素质教育来一个双轨制的建议,使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他的这篇文章里,他提出实行素质教育也应来一个双轨制:建立一套与现行教育体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质教育体系,实行双轨制,让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竞争,并由市场(学生、招生单位和用人单位)调节,提高教育质量。

和其他进行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不同的是,李林子在呼吁实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提出了如何实行素质教育的建议。

在他的双轨制建议中,对应试教育不予彻底否认,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同时实行并行的素质教育体系,并让市场来选择,看最终市场选择谁,淘汰谁。

李林子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就像铁路线,每个站只埋头管自己的一段,而没有看到与它相连接的站。

他希望教育改革能把各个段很好地连接起来,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开。

3月6日,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薛守琴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表示,从中学的情况看,“3+X”的改革,从5门考到9门、10门,结果是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

因为只要高考要考的,老师就不敢不教,学生就不敢不学。

“3+X”的方案改变了原来单纯的文理分科局面,但是它并没有改变高考这一高校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手段。

独木桥还在,上去挤的人也没有变少。

正如人大代表薛守琴所言:“高校选拔人才还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无论多么重要,只要高考不考或无法考,学生就不会重视,家长也不会重视,社会也不会重视。

就算校长、教师再重视,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施行素质教育,学校可以有学生自己的电台、乐队、校刊、体育队……但在升学的压力下,我们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这些业余兴趣的培养。

高考制度不改,学生永远没有自己的空间,一切素质的培养都是空谈。

1 (转)应试教育利弊应试教育让校园网沦为奢侈的“高级玩具3月27日《光明日报》报道,近日“国家统计局所属《中国信息报》行业企业部以‘中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及需求’为主题进行的调查显示,校园网建设正在进入高速增长期,省重点、市重点和普通初高中建立校园网的比例分别为30.1%、28%和36.3%”,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先进的资源和手段,形势喜人。

然而推行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要求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具备高尚师德素养。

在个别应试教育红火的中学,观念陈腐,师德失衡,校园网沦为奢侈的“高级玩具”。

某市为争办全国高中示范校,投资五百万元为某重点中学建成校园网,崭新的老师办公桌上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今年还要给全校每间已有五机一幕的教室添加电脑和投影仪,使之成为多媒体教室,并开放学生电子阅览室。

装备如此先进,令该地区普通中学的老师欣羡不已。

老师的办公电脑,理应用来搜集资料、研究教材、设计教案、制作课件、与校内外同行交流教改教研信息,当然还应用于学习现代化教师必须学会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涵盖多媒体、网络和虚拟技术的整合技术。

自从配了电脑,昔日冷冷清清的老师办公室骤然热气腾腾,只是在电脑上备课、学习的不多,玩游戏、看碟、下棋、打牌赌钱的不少。

过去在办公室打牌,几个人得坐在一起,用火柴棍做筹码,打完后算账兑钱,容易被学生和家长撞见;现在各自坐在联网的电脑上打,电脑记数准确,目标小,安全系数大,甚至还可叫家长一起打,“真爽”!机灵的学生和来“校访”的家长很快就觉察到老师突然热衷“坐班”的秘密。

某女生去送作业本,看到老师电脑彩显上是裸体女人,羞得满面绯红地逃走,回到教室就发牢骚:“老师太无聊了!平日教训我们不要看无聊的东西,他们自己却在看!”某男生跑到办公室问问题,老师说很忙,叫他等等,他定睛一看,老师电脑彩显上是纸牌,他转身就走,事后说:“老师上班时间可以免费在公家的电脑上打牌,我们课后自己掏钱上网吧玩玩有什么错?”这些信息很快就由学生和家长反映到校长和相关部门,校长很恼火,不得不两次在教工大会上批评,宣布“谁在办公室电脑上玩就收走谁的电脑”,“谁在办公时间打牌就立刻解聘谁”。

不过仅仅是说说而已,没有动真格。

今年2月25日高二年级为分出一个慢班而举行“入学考试”,适逢文印室两位打字员还在休寒假,命题老师虽说都有办公电脑,虽说都通过了计算机一级证书考试,但打字仍不熟练,试卷只能在纸上手写,然后叫文印室誊印,或者在资料上找套题誊印,连英语试卷也是手写誊印的,文印员反映纸张浪费极大。

一位老同志见了大发感慨:“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配了电脑后连打字都不愿学,花五百余万建校园网难道就是为了给他们添置一个高级玩具?这样下去,几十间多媒体教室装备好了后不也会变成‘多霉体’?”笔者曾电询省某重点中学,获知他们校园网建成后也曾遇到这种尴尬,大力整顿后,情况稍有好转。

但愿有这样问题的中学只是极个别的。

局外人士也许会问:老师教书育人,够忙的了,哪有时间在电脑上玩?校园网很先进,是教学的好帮手,老师学会应用,必定如虎添翼,怎么会当作玩具?圈内人士说,教风师风今非昔比,这都是应试教育作的孽!一位校长说:“评价中学的硬指标还是高考成绩,中学老师的水平都差不多,上课也差不多,关键在于抓得紧,抓得紧高考就会出成绩。

”所谓“抓得紧”,就是敢于收费、补课、订资料打题海战。

既然教学目标定位于应试,毋须顾及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老师的要求就大大降低了。

学生为应试而学,负担越来越重;老师为应试而教,要求越来越低;补课多,课时就多,一节课内容可作几节课教,简单重复可以没完没了,教课没压力了;资料订得多,指挥学生游题海、对答案成了重头戏,备课变简单了,资料是成建制订的,各式各样的题目如山似海,谁也做不完,没有必要自己动手编写、打字;老师备课、教课变得越容易,钻研教材教法的惰性就越大,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越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的紧迫感就越弱,玩耍的时间、乱七八糟的事情自然就越多。

北京七中英语特级教师傅敏一针见血地说:“搞题海战术的老师是自己没本事。

”而金陵客在《三论“差师”》中指出,在学校“片追”的生存环境里,“一个老师要想不变成‘差师’,恐怕也很难。

”应试教育在繁殖“差师”,“差师”在捍卫应试教育。

“差师”一旦成骨干、应试教育一旦成主流,现代化的校园网能不尴尬?从衡水中学模式争议看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必要性(2012-06-29 16:30:50)转载▼标签:分类:教育视点衡水中学模式特色学校建设教育去年以来,衡水中学办学模式饱受争议,2012年第6期《基础教育课程》熊丙奇教授《衡水中学办学模式的真问题在哪里?》一文中指出,当下衡水中学之所以成为问题,那是因为我国的教育是一元的。

在多元的教育环境中,衡水中学并不是问题,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教育选择。

如何创造多元的教育环境,才是值得我国教育界和整个社会思考的真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