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统考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统考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2018.1注意事项:1.本试题由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部分组成,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试题密封线应内及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

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0分)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凌.乱(líng)殉.职(xùn)薄.雾(bó)大相径.庭(jīng)B.滑稽.(jī)抽噎.(yâ) 羞怯.(quâ)刨.根问底(páo)C.忧.郁(yōu)狭隘.(ài)蹒跚.(shān) 狼奔豕.突(shī)D.热忱.(chãn)蜷.缩(quán)恍.惚(huāng)拈.轻怕重(niān)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A.坍塌澄澈畏罪潜逃见异思迁B.添置惩戒狼狈为奸骇人听闻C.纯粹气概力不瑕供毫无遮拦D.嗔怪酬劳精益求精荒诞不经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安思危可以保平安,杞人忧天....却会扰安宁。

B.生活中我们要有主见,一味地鹦鹉学舌,随声附和....不可取。

C.耸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历史不能忘却。

D.他在台上吹嘘自己的神通广大....,却不知台下的听众已笑掉了大牙.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她把手放在护栏上.,抬眼向远方望去.,喃喃地说:“这么混乱的局面,我又能怎.样.呢?”A.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B.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C.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D.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想象力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

B.公共汽车不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还是一个反映人情冷暖的窗口。

C.这次送温暖活动中,社会各界给贫困山区学生赠了一批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D.各种“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新鲜、刺激。

6.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式A.《猎人笔记》被公认为是一部异常优秀的作品,表达了作者高尔基对俄罗斯民族与自然的热爱:《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于1934年的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B.在汉语中,数词和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有表事物的单位,如个、只、台:有表示度量衡的单位,如克、斤、条;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回、次、趟等。

C.《动物笑谈》是从《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中节选的,写了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

蒲松龄的《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

D.《杞人忧天》出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

7.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任选四题作答)(1)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3)_______________,星桥横过鹊飞回.(李商隐《七夕》)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4)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诫子书》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5)一箪食,________,在陋巷,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论语》)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8.名著阅读。

(5分)(1)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并回答问题。

(2分)忽见远远来了两个道人,手执拂尘,飘然而至,生的甚觉丑陋,月光之下看的明白:一个黄面獠牙、一个黑面獠牙,头上都戴束发金箍,身后跟着四个童儿。

( )一见,连连叩头,口口声声只求:“神仙救俺孙女之命!”两个道人道:“居士请起,我们今既到此,自然要助一臂之力,何须相求。

”因唤:“屠龙徒儿!剖龟童儿!速到苦海,即将孽龙、恶蚌擒来,立等问话!”二童答应,撺下海去。

选文中括号应填写()(人名);语段中的人物在)(国名)()遇险。

(2)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并回答问题。

(3分)一个道士对孙悟空说出了原因:“你不知道,因当年求雨之时,僧人在一边拜佛,道士在一边告斗,都请朝廷的粮饷。

谁知那和尚不中用,空念空经,不能济事。

后来我师父一到,唤雨呼风,拔济了万民涂炭。

却才发恼了朝廷,说那和尚无用,拆了他的山门,毁了他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不放他回乡,御赐与我们家做活,就当小厮一般。

我家里烧火的也是他,扫地的也是他,顶门的也是他。

”①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中道士说出了什么事情的原因?②简要概括孙悟空与文中的“师父”较量高低的事件。

(至少答出两项)9.综合合性习(5分)你所在的班级将组织“文化班级”创建活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1分)版刊名:(2)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图书阅览室,最适合的一项是()(1分)A.惠风和畅,室雅人和.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3)请依照示例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从本学期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3分)示例:关键词:母爱课文题目《金色花》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情感之一,泰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关键词:课文题目《》理由:第二部分阅读(40分)三.(16分)(一)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10-11题。

(5分)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0.(2分)首句中的“和”,在诗中是什么意思?11.(3分)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11分)鲁人徙越韩非鲁人身善织履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③;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①履:古代的一种鞋子,用麻、葛等制成;②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③跣行:赤脚走。

跣,赤脚。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或.谓之曰(2)媵为履.之也(3)而越人被.发(4)游.于不用之国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游于.不用之国/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B.以子之.所长/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C.而.越人跣行/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D.其.可得乎/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1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2分)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15.你认为鲁人能否徙越?请引用一句俗语或成语,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3分)四、(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12分)倒掉一小半水尹莹(1)上个世纪初,奥地利维也纳有个少年读书非常用功,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后也依然坐在位置上读书,即使放学后做完作业也还要一直复习到半夜。

(2)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时间全在学习,可纵然如此,他的成绩顶多算得上是中上水平,这么努力却无法取得最好的成绩,少年非常的焦虑和沮丧。

(3)一个周末,少年跟着母亲去教堂做礼拜,结束后,他一个人留了下来,像老牧师诉说着心中的苦恼,老牧师安静地听了良久,取出一个装满水的水平放进两颗玉米粒大的冰糖,后把瓶盖拧紧递给少年说道,“摇晃瓶子让这两颗冰糖化掉,可以做到吗?”(4)“这太容易了,用不了一分钟。

”少年说着,接过瓶子开始摇晃,可无论他如何用力水和冰糖却一动不动。

五分钟后,满头大汗的少年终于停了下来,皱着眉头地问老牧师:“为什么里面的冰糖不会动呢?”(5)老牧师笑笑:“试着把瓶子里的水倒掉一小半,再摇摇看。

”(6)少年照做,哗哗哗的剧烈晃动起来,不到两分钟,两颗冰糖全化了,看着纳闷的少年,老牧师笑道:“你现在努力的连思考和领悟的时间都没有了,又能掌握着什么知识呢?不妨试着给自己倒掉一小半水,看看会怎么样?”(7)少年恍然大悟。

从此以后,他不仅努力读书,也会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成绩也很快提高了。

(8)这个少年,就是奥地利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9)“很多时候我们都默认越努力越好,其实有时候是欲速则不达,努力也需要有度,一旦超出了负荷,它不仅无法为你带来丰厚的回报,甚至可能会给你带来无尽的损害。

”他多次在自己的文章和演讲中这样说,“倒掉一小半的水并不是为自己不努力找借口,而是让自己的努力更适当,更有效。

”(选自《今日文摘》2017年第5期)16.卡尔·波普尔在和老牧师交谈前后,心理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用四字词语简要概括。

(3分)()→()→()17.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倒掉一小半水”的丰富含义。

(3分)18.研读文中画线句子,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分)(1)请对第(4)段中的“五分钟后,满头大汗的少年终于停了下来,皱着眉头问老牧师:“为什么里面的冰糖不会动?”一句从描写方法上进行赏析。

(2分)(2)第(6)段中的“你现在努力得连思考和领悟的时间都没有了,又能掌握什知识呢?”一句让你联想到了《<论语)十二章》中的什么句子?(1分)19.选文中的老牧师与卡尔·波普尔两个人物,哪一个给你印象最深?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12分)母亲的贺卡李雪峰(1)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他刚刚20岁,跑到南方一个海滨城市做生意,没想到生意彻底赔了,血本无归不说,还债台高筑,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了。

(2)就要到春节了,他想了又想,给母亲写了最后一封信说,如果他春节不回家,可能将永远不回家了,请老人珍重,忘掉他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吧。

(3)他那远在北方偏僻农村的母亲收到他这封沮丧又绝望的信,悲伤地哭了很久。

这个世界上,她最牵挂的,就是这惟一的儿子,他是她的魂啊。

(4)母亲找来邻居家的一个孩子,又从抽屉里找到一张已经有些泛黄的贺卡,让那孩子代笔,在贺卡上歪歪扭扭写上了一行留言:“孩子,你不回家,妈也不想再活了。

”(5)母亲拄着拐杖赶到几十公里外的镇上,把那张贺卡丢进镇上小邮电所外那个绿漆斑驳的邮筒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