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1章编制依据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说明 (1)第2章工程概况 (2)2.1工程组成范围、设计概况 (2)2.2主要工程量 (5)2.3工程周边环境 (6)2.4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6)2.5工期要求 (7)第3章施工部署 (8)3.1 主要施工方法 (8)3.2区间渡线施工顺序 (8)3.3.区间渡线施工计划安排 (9)3.4.劳动力计划 (9)3.5 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10)第4章施工准备 (11)4.1劳动力准备 (11)4.2机械设备准备 (11)4.4现场准备 (11)4.5技术准备 (11)第5章主要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 (12)5.1区间渡线初期支护步序 (12)5.2施工竖井内马头门施工 (19)5.3 超前小导管施工 (19)5.4各断面土方开挖 (25)5.5格栅钢架的制作及安装 (26)5.6 锁脚锚管施工 (28)5.7 喷射混凝土施工 (28)5.8初期支护背后注浆 (30)5.9 G断面大管棚施工 (31)5.10监控量测 (36)第6章施工质量验收及标准 (47)6.1质量目标 (47)6.2质量保证体系的设置及运作规定 (47)6.3质量控制标准 (49)6.4质量控制措施 (50)第7章安全保证措施 (53)7.1重要安全控制措施 (53)第1章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1.1工程承包合同1.1.2工程设计图纸及地质勘察报告⑴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工程施工设计第三篇区间土建工程第十四册前泥洼站~西局站区间第三分册区间主体结构第一部分暗挖段主体结构施工图⑵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1.3工程所在地的现场踏勘及调查资料1.1.4主要的施工验收规范、规程及标准(1)《轨道交通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实施)(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3)《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93)(4)《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6)《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暗挖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BJ01-87-2005)(7)《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8) 与本工程相关的其它规范、规程及标准。
1.1.5劳、材、机定额。
1.2编制说明1.2.1本次编制的为区间渡线段初衬专项施工方案。
1.2.2本次编制的专项施工方案,只针对区间渡线A型、B型、C型、D型、E型、F型、G型断面一衬施工。
第2章工程概况2.1工程组成范围、设计概况⑴本工程设计范围:前泥洼站~西局站区间,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右线设计起始里程为右K43+383.676,右线设计终点里程为右K43+461.683,全长78.007米;左线为左K43+310.322~K43+368.076,长57.754m;左K43+383.676~K43+461.683,长78.007m。
在左线K43+323.395至右线K43+428.358之间设有单渡线。
在区间最低点左K43+368.076~左K43+383.676之间设一座施工竖井,利用此竖井施工区间渡线段,待渡线段隧道施工完毕后,回填此竖井,恢复路面结构。
本暗挖段线间距17m,中间设置一条联络线。
线路纵断面最大纵坡为21‰,最小纵坡为2‰。
⑵区间单渡线概况①区间渡线位置、长度及断面型式区间在左线K43+323.395至右线K43+428.358之间设有单渡线,渡线段呈南北走向,主要在规划的泥洼东路和前泥洼路下方敷设,与泥洼东路和前泥洼路永中基本平行。
区间单渡线范围内设计有A型、B型、C型、D型、E型、F型、G型断面一衬施工,共7个施工段且施工工法转换频繁。
详见【图1区间渡线施工平面图】②各断面特征及相应工法(详见下表)区间渡线各断面施工工法汇总表③各断面支护设计参数(详见下表)区间渡线各断面支护设计参数汇总表单位:mm2.2主要工程量2.3工程周边环境2.3.1 区间渡线段上方地面构筑物区间在左线K43+323.395至右线K43+428.358之间设有单渡线,渡线段呈南北走向,主要在规划的泥洼东路和前泥洼路下方敷设,与泥洼东路和前泥洼路永中基本平行。
2.3.2现况管线:该区间地下管线构造相对简单,除一条Φ800的污水管与区间平行敷设外,基本没有较大地下管线。
2.4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2.4.1设计图提供的区间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⑶水文地质条件本区间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沿线内仅见一层地下水,为潜水:含水层为卵石层,,水位标高为17.89~19.94米,水位埋深为25.0~28.0米.2.5工期要求开工日期:2007年1月15日完工日期:2007年10月15日第3章施工部署为保证本工程按期优质完工,项目部将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机械设备和劳动力计划,落实、检查计划中每个节点的实际完成情况,及时制定出有效措施,确保本工程安全目标、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的实现。
3.1 主要施工方法⑴本工程A断面为CD法施工,B、C、D断面为CRD法施工,E、F、G断面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⑵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暗挖施工原则,施工中做到“先排管,后注浆,再开挖,注浆一段,封闭一段”。
⑶在竖井配置电动葫芦进行垂直运输,洞内运输采用人工手推车形式。
为防止因土方开挖、钢格栅焊接及喷射混凝土等施工产生的烟尘污染洞内空气,在竖井处配备两台轴流式通风机通风,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通风管随掌子面掘进随时接长。
⑷超前小导管采用风枪吹孔,然后用风镐将小导管顶入;各断面中的小导洞土方采用人工分上下台阶开挖,上台阶留核心土,上下台阶距离控制在2~3m;相邻小导洞开挖掘进前后错开1倍洞径长度。
⑸隧道一衬混凝土采用喷射工艺。
3.2区间渡线施工顺序3.2.1区间渡线由施工竖井开始向南北方向同时施工一衬,总体施工顺序(见下图)3.3.区间渡线施工计划安排3.4.1 开工、完工时间:年月日,完工日期:年月日。
3.4.劳动力计划根据本工程施工内容,现场需要的施工工种主要:有电焊工、信号工、电工、喷锚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混凝土工、机械设备司机及普工。
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劳动力需求计划见下表。
施工劳动力计划表3.5 施工机械设备配置本工程施工所需的施工机械设备见下表。
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表第4章施工准备4.1劳动力准备根据劳动力计划逐步组织施工人员进场,施工人员进场后及时组织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教育,并根据有关要求履行劳务手续。
4.2机械设备准备根据拟投入的机械设备计划,逐步安排机械设备进场。
设备进场后按照有关要求向监理单位进行相关报验,批准后时进行试运转并做好记录,确保设备在工程施工中的正常运转。
4.3施工材料准备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安排,逐步安排施工材料进场。
材料进场后,依据相关要求进行取样复试,同时对复试合格的材料及时向监理单位进行报验。
对不合格的材料严禁投入使用。
4.4现场准备根据施工现场场地情况,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进行施工设施布置,做好场地硬化与施工便道;同时做好现场排水管道,确保排水畅通;砌筑洗车池,确保进出现场车辆不带泥土上路。
4.5技术准备(1)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施工图纸、相关规范、规程、工艺标准以及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管理处、监理单位下发的各种文件,掌握本工程各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编制施工方案与技术交底。
同时组织专业技术工种进行技术培训教育,为工程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2)测量班组进行竖井与区间渡线控制坐标与标高计算,并报总包单位和监理单位验收。
(3)质量班组做好现场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合格的试验室进行施工试验与见证试验,并编制试验计划。
第5章主要施工方法与技术措施5.1区间渡线初期支护步序区间渡线隧道采用CD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施工。
1. A型、B型、C型、D型、E型、F型断面隧道拱部采用Φ32超前小导管注水泥-水玻璃浆超前支护,纵向每榀钢格栅一打,小导管长度L=2.5m ,环向间距300 mm。
2.G型断面隧道拱部采用Φ108大管棚注水泥-水玻璃浆超前支护,大管棚长度L=18m ,环向间距400 mm。
3.区间渡线隧道初支格栅纵向间距500mm,钢筋网为φ6@150×150mm,喷射混凝土(C25)厚度300mm~400 mm。
4.先沿隧道拱部打设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然后采用人工开挖,先开挖上台阶,保留核心土,开挖进尺按设计钢格栅纵向间距控制,及时初喷,封闭掌子面,架设钢格栅,打设锁脚锚管,挂网喷混凝土;下台阶紧跟,上下台阶间距长度控制在2~5m左右,下台阶开挖及时初喷,随即架设钢格栅挂网喷砼,完成初支封闭。
(施工步骤祥见下图)A断面隧道施工步骤图B、C、D型断面隧道施工步骤图(CRD法)G型断面隧道施工步骤图(双侧壁倒坑法)5.2施工竖井内马头门施工⑴测量放线马头门即竖井与区间渡线隧道主体交叉处。
区间马头门开洞前,分别在竖井北墙上测放出G断面、A断面,在竖井南墙上测放出G断面的一衬外轮廓线,控制中线及高程。
⑵A断面开马头门①凿除竖井洞门范围内一衬结构人工使用风镐凿除北墙A断面上台阶一衬外轮廓线内的竖井一衬结构,待上台阶进入2米后开始凿除下台阶竖井一衬。
②在竖井北墙一衬结构外侧架设标准断面上台阶格栅在竖井南墙一衬结构外侧架设A断面上台阶第一榀格栅拱架,其主筋与竖井井壁钢格栅不连接,施作锁脚锚杆,并及时喷射砼。
入口处密排3榀格栅作为加强措施。
③在竖井北墙一衬结构外侧架设A断面下台阶格栅在下台阶施工过程中,上台阶掌子面必须用5cm厚喷射砼及时封闭。
⑶G断面开马头门在施工竖井南北墙G型断面轮廓处打设Φ108,L=18m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并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
凿除相应洞门处竖井井壁后,施工竖井北侧G断面东侧洞中①号小导洞按台阶法向北施做,完成6米后,按相关工法要求,依次施做各个后续小导洞,相邻小导洞开挖前后错开6米。
5.3 超前小导管施工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内容主要包括封闭工作面、钻孔、安设小导管、注浆、效果检验等工序。
小导管注浆施工工艺流程见下图:⑴注浆加固范围及小导管布设开挖时超前预支护采用Φ32×3.25mm普通钢管注浆加固地层,每榀格栅一打。
小导管沿开挖轮廓从格栅腹部穿过,环向间距300mm,单根长2.5m仰角及外插角10~15°(角度过小影响榀格栅的架设,极易造成侵限,角度过大,易出现严重超挖现象)。
布设范围在拱形段范围内,前后两排小导管搭接长度不小于1m。
⑵小导管加工制作①先把Φ32钢管截成需要的长度,在钢管的一端做成100mm长的圆锥状,便于插打在距另一端100mm处焊接Φ6钢筋箍,防止打设小导管时端部开裂,影响注浆管路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