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国情教育的特点、内容及形式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国情教育的特点、内容及形式

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国情教育的特点、内容及形式发表时间:2012-07-10T14:09:09.077Z 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植文选[导读] 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植文选[摘要] 文章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出高校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必须把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最新成果作为基本内容,把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作为重要题材。

并不断开创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的新形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形势;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高校应结合新形势,加强对大学生国情教育的特点、内容和形势的研究,并形成相应的课程。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国情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新形势下,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一)中国整体实力迅速提升,使得国情教育的内容更具多变性。

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

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关注综合国力,并把提高综合国力作为国家的核心发展目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这种战略决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大国,从而为2l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综合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问题。

但是,由于存在方法简单化等缺陷,目前尚缺乏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客观结论。

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国情教育的内容产生新的特点,需要把综合国力研究是中国国情教育结合起来。

综合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概念,它反映国家的整体实力,而且不仅包括综合实力,还包括实现综合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运行整体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能力。

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新形势下不断变化的综合国力等当代中国国情问题的认识。

(二)新兴媒体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国情教育的载体更具多样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国情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举办的传统报告会、专题讲座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以及报刊、广播、电视新闻报导等形式得到了解。

21世纪之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日新月异,已走进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尤其是继BBS、E-mail、MSN、QQ等新兴网络技术之后,WebLogic、Podcast,已成为人们当下普遍获取新信息、接受新事物,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载体。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国情信息,还是世情、党情、民情、乡情等信息都会通过各种载体很快得到传播,高校大学生也都能及时的经过各类新兴媒体,如借助视频网站、手机视频等载体快捷地得到最新信息。

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种新兴的载体的作用,充分利用教育课件、影视、网络、视频等载体,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以及认识国情的新特点,正确地把握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

(三)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的年代,对国情教育不易形成统一性。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越来越解放,对大学生的影响更深刻,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更新更快,更加开放,而且他们目睹了两种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受各种思想冲击较大,是非曲直模糊,正误观点难于判断,较容易形成自己的个人观点,但却不容易形成统一的思想,尤其是对社会的敏感问题更是难于统一认识。

同时,他们一方面关心国情的变化,如民主问题、官员腐败问题、收入差距问题、通胀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三农”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却有不少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持消极态度,而常常对一些反传统的观念感兴趣。

因此,高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国情教育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高校要不断拓宽大学生国情教育的新内容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发生变化的要求,正确把握国内外的形势及新特点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拓宽国情教育的新内容,增强实效性。

(一)把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最新成果作为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基本内容。

201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0年、在全国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3年,推动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中国共产党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本国国情出发,依靠自己力量开辟的创新之路,是高校大学生开展国情教育的最重要、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

高校在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国情教育的新变化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深刻认识中国社会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国防建设、外交事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最新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认清当代国情的新变化,使青年学生真实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客观看待国家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阻碍,全面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根本原因和现实影响,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始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的精神支柱,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把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作为大学生国情教育重要的题材。

当今世界经济总体发展仍然处于不平衡。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恶化,已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并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通胀压力逐渐由新兴市场国家向发展国家扩散,给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遗症的拖累,操纵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欧洲一体化在金融和债务危机中艰难推进,共同外交安全政策面临的挑战;俄国继续推进“经济现代化战备”,强化军事实力地位,同时,外交上积极调整与西文方关系,极力推进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日本受地震、海哨、核泄露灾害的巨大冲击,造成经济创伤和重陷停滞。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政府正是抓住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机遇,开创了大国外交新局面,建立周边外交、多边外交新机制,充分利用多边峰会外交平台,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在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从而不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正朝着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方面发展,这也就为高校大学生开展国情教育增添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活力,对培养大学生的祖国荣誉感起着激励作用,同时更坚定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三、高校要不断开创大学生国情教育的新形式当代大学生国情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只有采取适应性的教育形式,才会取得良好实效。

因此,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的形式必须既要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外新形势,更要适应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

国情教育形式要贴近学生,要围绕学生的思想去解惑、答疑,既要讲国内外变化了形势,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防止教育内容的粗糙性和形式上的走过场。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开展国情教育的基本途径,其形式需要不断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

这方面中宣部、教育部都有文件规定,要求各级领导和学校党委深入高校和大学生开展形势政策报告会,向大学生宣讲国内外形势。

要求高校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抓好落实,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有针对性地邀请政府官员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给大学生做富有政策性、思想性和时效性的形势政策报告,以启发大学生对学习形势与政策等国情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二)认真打造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教学新品牌。

据悉,2004年开始,清华大学就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阵地,打造以“时事大讲堂”为代表的形势政策教育品牌,以富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在本科生文化素质核心课程中开辟了“当代中国与世界”独立课组,由多个相关专业教师分别从“当代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国情”、“当代大学生与社会”、“当代社会主义”等角度讲授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真实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帮助他们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特点,认清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新变化,为同学们搭建了“处身校园,紧跟时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广阔平台,收到良好效果①。

这一经验值得推广和各高校借鉴。

据悉,辽宁工业大学还专门在网上设置了“辽工大思政沙龙博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也都先后举办“思政沙龙”活动,为师生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聘请专家做主题演讲,研讨时事,促使大学生关注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始终不渝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历代大学生了解国情的基本形式。

当代大学生更不例外,必须始终坚持抓好落实,不断丰富和完善。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键是要高校加强组织领导,请勿走过场,重点是引导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

既要组织大学生深入改革开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开展调研、考察和实习,参观博览会、商品展销会等活动,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又要让大学生到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以及农村、企业、社区等艰苦地方去锻炼,去亲身体会生活,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使他们对中国的国情有全面真实的了解,使他们更加关注民生。

(四)开设大学生国情教育主题网站和网页。

高校教育资源丰富,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国情教育主题网站和网页,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规划,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国情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国情教育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之,在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开展国情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各高校应该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对国情教育的政策要求,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实时变化出现的特点,对国情教育的内容,进行新的梳理、整合,以利于大学生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完整、准确和深入的把握,激发其爱国情怀。

具体内容的调整,还可根据本地情况,适当补充省情、区情等内容。

在国情教育的形式上,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做更多的有益的探索。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国情教育,才能更有成效的诠释国情的内容。

注:[1]赵婀娜.清华大学开展特色教育助学生认清国情党情民情[N].人民日报,2011-04-01[2]教育部.2011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G]作者单位: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邮编:530003 (责任编辑王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