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审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有老师读题时,学生的正确率是比较高的。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题时,却不尽如人意。
很多时候家长和学生都会归结为太粗心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不会读题审题,没有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就去盲目解题。
而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审题的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读题是初步了解题意,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
读题时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
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仔细,读准题意。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用眼睛扫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
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改变。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可让他们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这样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
其次,教会孩子找到读题的方法读题的方法即在读题的时候就要找出关键词,重要词,并且读的时候重点词重点读,做题的时候把关键词圈出来。
如把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把“从大到小”圈出来;这个班大约一共有多少名学生,“一共”要圈出来,表示这道题要是合起来用加法;从左边数把第5朵花圈起来,“左边”
和“第5”要圈出来。
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就能抓住重点,理解题的意思。
再次、加强对比练习。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但通过反复练习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就学生容易出错的题,或者具有逆向思维的题,我经常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思维得到锻炼,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
如:12里面有()个一和()个十;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常提醒学生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给学生科学的审题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审题方法独立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