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2009-04-09 11:29:19) 鲁月峰一、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麦克杜格尔(Macdugall,1960)较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后经肯普(M.C.Kemp)等人对其分析的发展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

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福利。

麦克杜格尔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其中有海默(Hymer1960)等人的垄断优势论,哈佛大学教授维弄(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P.J.Buckley)等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等等。

在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这三种约束都将阻碍经济发展。

实质上双缺口模型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得出的,而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来研究外国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将经济增长率对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对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各种实证分析中,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否定态度。

其中,V.N.Balasubramanyam 和M.Salisu利用46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学者Husian和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不包括中国)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如Raghuram G.Rajan,EduardoBorensztein,G.Lee等人的实证研究也得到了国际资本流入对东道国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

而美国经济学家Gupta 和Islam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1950-197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作用。

遗憾的是这些学者都没有研究我们中国的情况。

国内学者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引进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主要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李朝晖、靳向兰(1998)运用1979-1997年间的样本,在总量基础上用回归方法计算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出口、外汇储备和就业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积极的,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正向影响。

宋泓、柴瑜(1998)对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工业结构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则表明外商投资企业进入降低了我国工业结构的总体效益,加大了我国产业机构的偏离程度。

沈坤荣教授(1999)利用多元滞后分布模型对1979-199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包括短期的需求效应和长期的供给效应。

笔者发现一方面国外学者没有研究我们中国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在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采用的数据资料一般是从1978年开始的,即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而本文认为一方面由于1990年以前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度比较弱,另一方面1990年以后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主体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1990年以前的投资主体是港澳台等的中小资本,1990年以后外商投资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来华投资的主体;第二,外商投资的目的由最初的获取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向开拓我国的市场转变;第三,外商投资形式由合资方式为主,向独资经营转变,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在积极谋求控股地位。

此外,90年代初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才基本确立,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又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因而应该针对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着重对1990-2001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经济计量分析。

二、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概况1、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外商在华投资主要在旅游宾馆和中低档加工贸易型制造业。

此后,工业领域的投资项目不断增加,在外商实际投资额中占主要份额。

90年代初期,投资于房地产业的外资增加较快,个别年份占到外商实际投资额的1/3以上,最近几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

累计看,投资于工业的外资仍然占最大的份额,约占60%。

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

从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在制造业,2000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数的56.35%,合同外资额的50.31%,实际使用外资额的46.39%投放在制造业;在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中比重较大的还有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8.25%)、房地产业(8.36%)、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7.82%)、社会服务业(3.92%)等,而采掘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的比重不大。

2、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

在整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沿海地区的占90%以上。

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在沿海地区的投资,累计仍占全部投资额的88%。

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于东部地区占87.88%,中部地区9.29%,西部地区仅占2.82%。

截至1999年,东部地区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7.84%,中部地区占8.94%,而西部地区仅占3.22%。

3、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来源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在华投资的外商主要采取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两种方式。

90 年代以来,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有较快上升,自1997年起,新设立项目中,外商独资经营的项目数超过中外合资经营的项目数,自1998年起,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同金额超过了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的合同金额。

但以累计数计,中外合资经营仍然是占最大份额的投资方式,占实际投资额的近一半,外商独资经营所占比例不到1/3。

根据外经贸部的统计数据(如下表),截至200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分方式看独资经营企业占31.58%,合资经营企业占45.99%,合作经营企业占20.52%。

截止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分方式统计金额单位:亿美元方式项目数比重合同外资金额比重实际使用外资比重总计364,055 100.00% 6760.22 100.00% 3479.66 100.00%合资经营企业206,74 56.79% 2904.80 42.97% 1600.19 45.99%合作经营企业49,779 13.67% 1487.36 22.00% 714.18 20.52%独资企业107,352 29.49% 2319.86 34.32% 1098.93 31.58%合作开发177 0.05% 48.20 0.71% 66.36 1.91%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来自港、澳、台的资金一直占较大比重,在90年代以前,港、澳、台投资约占80%左右。

90年代初期以来,其他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明显增加,港、澳、台资金比例逐年下降,但累计仍占近6三、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的产出是资本、劳动、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函数。

外国直接投资通过作用于上述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

本文从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国内投资、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关系入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研究外国直接投资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

1、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GDP图1给出我国1983-2001年经济增长率(GGDP)与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FDI/GDP)的变动情况。

沈坤荣教授(1998)在作经济增长率与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分析时,选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并换算成美元的实际GDP。

笔者认为,FDI作为对东道国的投资,其购买各种原材料以及支付工人工资都必然按照当年价格核算,因而以FDI 与以当年价格计算并换算成美元的GDP相比的比值作为衡量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的指标更具科学性。

从图1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由于我国利用FDI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因而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1991年以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1992、1993年,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几乎成直线上升态势,1994年FDI/GDP达到了6.22%,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渐趋明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2000年各卷,2000、2001年数据取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2002年第3期。

注:左方坐标表示GGDP ,右方坐标表表示FDI/GDPGGDP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将GDP换算成美元时用贸易平均汇价。

如前文所述,定量的测定外国直接投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做法是以经济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考虑到估计我国的生产函数比较困难,本文参考Maxwell J.Fry建立的FDI与国内投资、出口、GDP增长率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Fry,1995),对1990-2001年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经济计量检验:YG=a+b*YG(-1)+c*IG-d*IY(-1)+e*FDIY+f*FDIY(-1) +g*IF+h*XKG+ε其中,YG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IG表示国内投资增长率,IY(-1)表示前一期的国内投资占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FDIY(-1)表示前一期的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IF表示通货膨胀率,XKG表示出口额占GDP的比重,ε为随机项。

相关主题